授課教授:王秀惠博士
本組可以選修外系課程3學分被承認為畢業學分,不過要先獲得師長同意,才會被納入畢業學分。美國族群關係研討是一門開在歷史所的課程,是大學部及碩士班合開的課程,今年大約有15位學生上課,以研究生為主,2008年第一學期有本組研一的一位同學選修。
這門課顧名思義是探討美國各主要族群關係,包括:華、日、菲、義、猶太、黑人、印第安等,探討議題有該族群移民美國的歷史背景、生活狀況、與主流社會互動的狀況;學期中過後則有較理論性的內容探討,比如說移民法規、非法移民、同化理論等。第一堂課,老師會提供大綱,列出每週閱讀文章,同學須事先閱讀,整理過再提出自己的疑問與想法,並在課堂上參與討論,和大家一起分享不同觀點。老師會引導討論方向,課堂上的討論也會因為老師不斷提問而激發出來。老師常說閱讀的資料不是教科書,要不斷由自己提出問題,並試著自己思索答案。
上課心得是以往看待美國不同族群時,很容易受到美國文化影響,而以白人角度來看待其它族裔;上過這門課後,則能用不同角度來看待美國的族群關係,也明顯感受到不同族群在美國的發展的差異;例如,黑人已不再認為自己是移民,而是美國社會一份子,也無所謂「祖國」牽絆;華人則受「祖國」觀念影響,而有若即若離的原鄉情懷。在課堂上的學習,也深知史料收集、重建時空及在地觀點的重要,對華人研究有很重要啟發。
上這門課雖是探討美國族群研討,但身在台灣很難不拿來比較,反而更加重視台灣的族群關係,應該也算是這門課的另一項收獲。
上課方式:以事先研讀講義資料後,在班上一起討論,老師扮演引導討論發言。
考試作業:期中口試,期末報告,課堂討論。期中考試是老師先就先前上課討論過的內容,列出若干主題(本學期為15題),考試當天由同學抽出一個主題進行5分鐘口頭回答,然後由在場同學一起打分數,老師也會打分數,分數權值比例不同。
參考書目文章:
戴超武,《美國移民政策與亞洲移民》,北京:中國社科院,1999年。
鄧蜀生,《世代悲歡美國夢:美國移民歷程及種族矛盾,1607-2000》,北京:中國社科院,2001年。
錢皓,《美國西裔移民研究》,北京:中國社科院,2002年。
黃兆群,《美國的民族和民族政策》,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2年。
張四德,《移民、自由與美國的本質》,台北縣板僑:稻鄉出版社,民國90年。
索威爾,淦克超譯,《美國各少數種族移民史》,環球書局,民國72年。
陳靜瑜,《美國族群史》,國立編譯館,民國95年。
王秀惠,《種族歧視與性別:二戰前美國大陸男性華人之經歷》,允晨文化,民國95年。
王秀惠,《跨國移動的困境:美國華日兩族的族群關係,1885-1937》,臺灣學生 書局,民國97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