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到2007年10月在泰國清邁慈濟學校兩年的任教,把第二屆的怡苓帶到了僑教與海外華人組,不為別的,只是想能否學點東西後,再去為整合泰國教學資源盡點心力。
泰國清邁慈濟學校算是個新學校,從小學一至六年級都有班級,屬於泰國教育體制內的一所學校,學生在那邊要學習外語─中文與英文,當時用的是台灣康軒版的教科書。面對泰國學生是以第二外語心態學習,而華裔學生又是以雲南子弟居多,所以往往是把學生要當作零起點學習者開始教學,即使有教科書還是不夠,當然要尋找更多補充教材來作為上課的內容。
為什麼去那邊教書?又得到了什麼?怡苓緩緩說道:2003年花蓮師院畢業後就是想教書,至於在國內或海外都沒考慮太多,有機會去泰國清邁就去了!在那邊或許是大環境的氛圍,也可能是小孩子的單純,師生之間有非常良好的互動,老師關心學生、學生尊重老師,最後得到的是心靈充實而飽滿的收穫。
清邁慈濟學校會安排基本的生活,所以在那邊的生活起居不必擔心,雖然是吃素,但調整飲食並不是件難事。從花蓮師院學到的班級經營、教育心理或是教學技巧等都在那邊發揮淋漓盡致,由於學生背景並不一致,因此要先讓學生喜歡中文,進而愛上中文,才能幫助他們累積中文的知識與能力,於是在課堂上導入會話、穿插遊戲或歌唱是必要的教學方式;此外,配合中華節慶的活動製造氛圍,更讓學生願意學習中文。往往也要視學生背景來給學生更多練習,華人往往是用討論、寫文章方式給予練習,泰國當地人則是以句子帶領學生練習口語。 在泰國生活的那段時間,強烈感受到學生尊師重道的態度,也感受到泰國的中文學校很多,但是沒有整合教學資源,所以讓一些資源較貧乏的學校不能獲得更多幫助,其它學校的教學品質及效率多少也打了折扣,這是目前看到可以在未來提供幫忙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