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於中興歷史系,並且在University of Sussex (Brighton,UK) 修讀英語教學MA課程的若萱,在看到了對岸在英國Brighton所設置的中華文化中心後,心中開始對於台灣在國際教育推廣等上事務有了一些想法。
Brighton位於英國南部、是個距離倫敦約莫一小時車程的中型城市。即使在這麼非主流的小城鎮,依然可輕易見識到對岸的滲透力;不僅開設針對外籍人士所設計的華語課程,尚且幫助新移民在地化、融入當地社會,以及提供華人第二或第三代子弟一個聯繫學習母國文化的場所。當孔子學院等中國大陸勢力在國外許多地方攻城掠地,使得外國人或當地華人子弟要學習中文時,往往會先想到孔子學院,台灣在海外的華文推廣已經逐步退守。然而,若萱認為台灣的高等教育依舊有前景,只是發展如何,還留待該方面的人才來深入研究並擬定策略。於是,在拿到學位後,若萱回到台灣,便進入海華組,以期在該研究領域來努力。
在英國留學期間,有許多機會觀察與接觸當地華人第二代之後的子弟,而有了許多有趣的體會。華人子弟在移居英國數十載後,往往生活、思維等方式都已和一般英國人無異,華人文化的成分可說以著極快的速度消彌;唯一歷久不衰的,是每週固定的港式飲茶,可見華人在飲食方面的執著似乎超乎一切。事實上,英國在開放移民大門後,許多外國文化皆迅速流入,並且融入於英國文化之中而被當地人視為本國飲食的一部分,諸如土耳其Kebab、印度咖哩、以及粵籍華人的港式飲茶都是相當典型的例子。
在若萱看來,英國對於華人文化包容頗大,很多華人(尤其香港移民)在當地的生活都可謂適應良好。華人移民在地化在表象上顯然是成功的,許多電視節目皆由華人獨挑大樑。或許也由於在地化的成功,「自我認同」對於英國的華人子弟似乎不構成太大的問題,反而美國的華人移民第二代卻往往有強烈的認同情結,無法判斷自己到底是〞哪一種人〞。
談起未來,當國際學術界開始關注亞洲,也造就Asian Study有了成為「顯學」之機率。到海外去做田野調查,是一條不可避免的路,因為只有深入,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由於日前世界各地的華人有十分大的比例為廣東移民,因此努力學習粵語也成為華人移民研究的必備的工具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