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教與海外華人組所開的課程中,乍看之下,沒什麼教學技巧的課程,倒是探討歷史與文化的課程較多,實在不知道上這些要幹什麼?如果要研究海外華人領域倒也無可厚非,但若是要去海外教華語文要怎麼教?要教什麼樣的學生啊?
李盈慧老師讓我們看了幾篇文章,主要涵蓋了中國移民早年在海外面臨的排華運動,這些文章還只是粗略說明當年事實的經過,還沒有更深入且詳細地描述當年的排華細節,其實不看也知道,就是一個「慘」字。
於是和李老師聊到當知道這些歷史後,再看到美國AP中文帶來可以到美國就業的大好機會,「老師,我們知道這些後要怎麼辦?」心中不禁產生動搖與疑慮,「One step back.」或許是我們應該有的態度吧!李老師認為,當社會普遍對歐美或日本都存有好感時,稍微保持點距離來看事情可能會更好,在國家利益上,什麼樣的人都未必是能跟我們長久友好。
無可避免在美國公立學校教華語文時,面對華裔子弟的機率非常高,他們都已讀過美國歷史並接受其為事實,我們在進行文化教學時,該帶入這種歷史在教材中嗎?要怎麼教?面對尚不算是成人,未必有獨立思考的年青人,會不會教出「中國炸彈客」?這應該不是我們想要的教學成果吧!李盈慧老師認為,歷史追求的是事實,但面對非成人的華裔子弟教排華這類題材時,的確要非常小心。我想或許教育心理學之類的課程可能也是我們需要的武裝自我工具。
美國排華運動中,不能不提清朝在1868年簽訂的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條約,蒲安臣是美國剛卸任的駐華公使,竟獲得清廷重視而擔任起清朝代表去美國簽約,看似雙方都滿意的條約,在美國一位資本家稱之為「低廉勞工契約」,因為這條約讓美國可以獲得中國廉價勞工去完成橫貫美國東西的鐵路。李老師指出,一個好的外交官為先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對方要什麼?對方想什麼?才能找出真正可以運用的策略來尋求本國的最大利益。
一位同學告訴我:「這是真的喔!」她所教的一位美國外交人員,華語已接近母語者,上課的內容就是與老師對談各種議題,對方會問:「老師, 您的想法是什麼?」的確是企圖瞭解母語者對一些議題看法。不上這些歷史課並接受老師激發出來的思考,能教這些學生嗎?
雖然初學者永遠是語言學習的最大族群,但是否華文老師到海外就都只能教初級班學生,中高階的學生不僅追求發音與母語者一樣標準,用字遣詞要媲美母語者的使用,還有相當多的中高階學習者要學的是文化與思維。教學技巧及知識固然是華語文教學基礎,然後呢?#(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