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媽媽在泰國清邁地區從事華文教學工作已有相當長的時間,看著近年來華文教育在當地已逐漸被對岸派出的大量師資人力所取代,真是感槪良多。 泰國清邁大學中文系主任曾在台灣讀完普通高中及國立大學,再赴對岸深造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但對於台灣的教育環境與師資極為推崇,無奈於大環境的趨勢及系上老師幾乎都是在對岸取得碩、博士學位以及學校政策取向;由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派出的華文志工老師,終究在今年10月畫下句點。
在高等教育領域的華文教學,對岸的華文老師幾乎都已就位,除了孔子學院積極進入之外,清邁地區的皇家大學中文系老師大多是對岸派遣的,成立三年的皇太后大學更是雙方合作設立,一方出地、一方出資合作建校並由中方大力支援師資。反觀台灣在這地區找不到使力之處,目前只有湄州大學以姐妹校方式在校內設立台灣教育中心;中文熱讓泰北的台灣教育中心有想學中文的意願,台灣卻未能積極在清邁市區建立據點,從設立語言教育中心來吸納為數不少的學習者。錢媽媽在台灣教育中心的中文班,也向清邁地區招生,然因地點距清邁市區有25公里,致使有意願的學習者打消念頭,利於招生最好策略是能在清邁市區找合適地點來開辦中文班。
學中文的孩童很多是依父母意願而來,且父母多已不說中文,更多的是父親為雲南人、母親為泰國人,即便在家聽到的也是不甚標準的華語,學生要將所學應用在生活中實非易事。其實在泰國一般大眾是很崇拜中華文化的,如泰國的電視台就常播放台灣、香港及對岸的連續劇或電影,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媒體,可惜的是都已配上泰語發音而聽不到原音,讓這項學習管道無法使用。電影院播放的電影也無法聽到華語原音,然而好萊塢的洋片卻可以有原音呈現。
泰、中向來有不錯的關係,泰皇室二公主對中華文物特喜愛,聽、說、讀、寫皆專精,每蒞訪中國後即用中文出版旅遊中國的書籍,迄今已出版過4~5本,可見學中文的熱度在泰國有多高了。
泰北地區是眾所周知的國軍九十三師所處的「異域」,共有百餘個自治村(以往稱難民村),每個自治村的學校都採雙語教學,上午8點到下午3點上泰國學校該有的課程,泰國學校下課後中文教學隨即登場。台灣方面雖有派遣華文志工老師到光復及建華兩所中學,但地處偏遠的中文學校就不易有台灣師資的奧援。
台灣已有一些學校或機構在每年暑假會有短期華文志工老師前往泰北地區,不過成效實屬有限,以泰國學期規劃而言,每年3至5月是暑假,10月是寒假,因此當台灣志工團在7、8月抵達時,學校課程已進行一大半,不容易再依照志工團來訪改變教學進度,志工團停留時間也有限,很難有持續的教學效果產生。
放眼未來,錢媽媽認為還是應該由台灣公部門使力,在清邁市區建立中文語言中心,招攬想學中文的社會人士,比較有機會在泰北建立一個灘頭堡,否則台灣在清邁地區的中文教學恐怕就侷限在有深厚關係的學校之內了。(廖賢龍電話訪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