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核心必修】僑民教育研究─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開課老師:吳龍雲 博士

clip_image002[4]clip_image002[6]
  這是本組核心必修四門課之一,「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及「另外提供東南亞觀點看事情」是吳老師上課兩大方向,個人認為這種思維對有意投身海外華人領域進行研究者是一不錯訓練方式。
  吳老師上課就說道:雖然台灣學生都具有歷史知識,但仔細深究,又發現好像知道的不多也不深入,更不知道其來源及演變。此外,台灣學生已習慣從現今時代及台灣地位去探討事情,這門課給予的閱讀文章及探討則是希望提供東南亞地區角度來思考。
  老師認為碩士班應該要為自己負責,所以對學生導讀方式不加以限制,初始也不提供建議,但等同學差不多適應時,老師便會提出要大家自行增加閱讀的份量,並把這些得到訊息或想法帶到導讀內,因為導讀的文章作者可能是只從一種角度進行議題探討,同學們應該從其它同議題的書籍去分析應該如何用自己角度來探討這議題。所以,碩士班學生自我的思維其實是吳老師想要達到的教學目標之一吧。
  因為是必修課程,多數研一同學都選這門,因此每人導讀文章約兩次機會,相較另一門的區域華人(一)才3位學生持續輪流導讀,顯然區域華人(一)的同學們有超時工作的嫌疑。觀察吳老師個人理念是導讀就像王建民練投球,碩士班跟王建民一樣已不是在國小就讀,老師扮演角色不是大量傳授知識,同學應該藉大量閱讀來增加對議題認識;王建民跟同學們做的事就是不斷投球給教練看,教練在旁觀察其投球過程的缺點來指導修正,導讀就有點這意味,同學們越多次的導讀表現就能讓自己缺點得到更多次的修正。話是沒錯啦!但人家年薪至少有美金幾十萬元耶,我們導讀多久才能那樣啊!
  比較可惜的是老師認為其它老師可能會教到現代史方面的事情,所以選材就沒那麼現代,這也是同學們反應老師千萬不要再那麼想啦!但確實在這門課知道以前所不知道的東南亞僑教領域,對增加自我瞭解東南亞有很大幫助,很多議題對現在僑務與僑教發展規劃都有很大反思。
  上課氣氛則是嚴謹中帶有輕鬆,尤其往往是下課前的一段時間,大家可能是連著討論兩篇文章也累了,往往在這時候發動攻擊,人多勢眾下,一發言就是針動僑教實務或是各種情況拋出問題,老師也很樂意聽同學們意見,因此「喧嘩」的不得了,也常常在一片歡愉下結束課程。
  僑民教育研究授課小檔案
(一)研讀書籍:以相關議題的文章為主,一學期共須閱讀18篇文章。
(二)課程簡介:分為兩大類:華僑華人認同與僑教發展有9篇文章組成議題。另外9篇文章組成僑教及海外華人教育議題。
(三)上課方式:第一階段以學生導讀為主,老師希望同學能帶動彼此的討論。第二階段是同學提出自己所寫報告,並需自行找一篇文章來進行導讀。
(四)作業要求:必須針對授課議題再找相關主題寫一篇四至六千字的報告,並且要另外找一篇文章進行導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