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僑教選修】上課像場戰爭的僑教發展與外交

授課教授:李盈慧 博士

clip_image002


  知道李老師要開這門課,雖然知道李老師在這領域的盛名,但聽到傳聞中的教學嚴謹,內心著實掙扎一番,抱著總要歷經一次才得道的悲憤才選定。不過,上課到期中,才告訴老師:「老師,妳每次上完課好像都打了一場仗一樣!」的確,每次課堂上就真得跟戰場一樣。
  李老師每次搭中午校車到校後,沒時間休息就開始上課,每個導讀學生事前都準備好相關資料才敢上台報告,台下學生也不敢坐著看戲,因為隨著導讀同學進入議題內容,老師就忽然丟出個問題問大家,這時那能彼此對看,不然。。。,目前還好的是大家都有準備,或是部份同學天資聰穎,總能回應老師的提問。當導讀同學對一些重點沒把握住或解釋不清的時候,李老師就介入處理,於是把當時的中外環境或是相關因素闡示清楚,把其間的關聯都連接起來,大家就非常清楚瞭解事情緣由或是後續的影響。
  坐著的同學也非好惹,也不斷拋出問題挑戰老師的學識,於是李老師一邊要闡明課程進度中的重點,一邊要回應同學們的疑問或是說法不正確之處,同學們有時在考不倒老師時,就發揮對中外歷史的時空錯亂本事,展開一場攻防戰,李老師不得不又把那一段時空背景做個說明,坦白講也不是同學們亂扯,而是真得需要老師的釐清才又看到另一歷史真正的背景。

  往往在下午五點時,會有個較長時間的休息,剛開始大家還不敢太輕鬆,老師及同學們各自啃著餅乾等乾糧,混著幾口水下肚後,又馬上開始進入到下一個議題;等大家對校園環境熟悉後,有人竟能吃完一碗魯肉飯才回來上課,真是佩服。等上到晚上近八點又得匆忙打包一疊疊資料趕著校車回到校本部再回家,這時才發現是雙方俱疲,連續六小時的課堂沒冷場之下,老師及同學都累癱了。由於上課地點在林口校區,加上是兩週一次,一次上六小時要到晚上八點,師生們有次還差點被工讀生鎖在三樓的教室,再加上李老師上課嚴謹的風聲,可能導致沒幾人敢上這種課,所以只有五位不是不怕死就是不知死為何物者選了這門課,但是有兩位內行的同學參加旁聽,是因為不得不在中途先去上另一門課再回來。但依個人淺見,人數可能算是剛好了,因為再有人加入圍攻,而且又屬天資不聰穎者,老師可能要更多休息個兩三天才能恢復元氣。
  不過,幸得每兩週有這場「大混戰」,同學們對近代史及現代史都能有更為清晰的概念,對很多史實知道其關聯性,尤其在李老師規劃題綱下,很有脈絡及條理知道我們這一行該有的知識。一位同學就說,她在教一位美國外交人員華語文課時,人家要的東西都在李老師的課找到,所以,她很高興選到這門課。個人比較感動的是李老師上第一堂課,就要大家寫出個人背景、經歷及對該課的期待,以便她調整原先上課的構想。對一位非師範體系出身的老師能做到了解學生及其需求是相當難得,反觀很多受過師範教育的學者上課是盡其在我,至於學生要什麼或是什麼背景,該怎麼教都不是重點了。
  僑政發展與外交教學授課小檔案

(一)研讀書籍:沒有主要參考書,老師根據授課題綱從23種書籍中找出相關文章,中英文都有。

(二)課程簡介:從華僑、華人及華裔等緒論開始,一直到華僑的國民外交,大概有十個主題。因為是採雙週上課一次六小時,所以,十個主題也差不多涵蓋整個學期的時間。

(三)上課方式:以學生導讀為主,但老師常提出問題詢問大家,這些問題需要思考或比較才找的到,而非是填空一樣的答案。遇到導讀學生沒說到重點或不清楚,老師就提示並說明清楚。

(四)作業要求:每兩週要先閱讀下次上課文章,份量不少。為避免學生沒看文章及上課注意力有閃失,期中及期末各有一次解釋名詞的筆試,期末還要再依據整學期的上課題綱交一篇八千字以上的報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