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上區域華人(一)的時候,總覺得上歷史課跟我想走的僑教方向是不搭軋,尤其還只針對東南亞地區,對我來講是離題太遠了,但是。。。
新聞應該是改變我的想法或是讓我找到出路吧!今年10月的一個新聞話題是大房、二房、三房的子女,但在前一次的上課中,才提到星馬地區在早期移民過去的時代,不完整的宗親組織卻保留在中國的同宗組織結構的許多特徵,其中之一便是「房系」。顏清煌先生的書中寫道:在中國,每個地域性的宗族通常被再分為房。這種分化發生在宗族繁衍茂盛的特定時期,房數多寡取決於分家時,父親所生兒子的數目,它可以是三個或更多,但是每房均有特定的名稱。這一點關系到族譜和世系的記載,而房的標明既有賴於長幼順序,又依靠所居之名。
所以當外國友人要我解釋「大房、二房、三房」意義時,我還能用我以前所聽到、所知道的普通常識去說明嗎?
台灣在內的社會或電影都常看到對一些團體組織領導者有「大哥」的稱呼,隨著時代與幽默吧,大哥一詞也很普遍出現在日常生活的對話中,並且變成了一種尊敬稱呼的使用。「大哥」的叫法要怎麼跟外籍學生解釋?用我理解的知識應該是沒錯。不過,等到上課的文章中,看到十九世紀星馬社會中,方言組織和秘密會社間的密切關係,其中有段描述「邱天德是大伯公會的首領(大哥)」,就知道任何稱謂,甚至是名詞都有其歷史源緣,而歷史不就是文化的一部份嗎?
美國AP中文(Advanced Placement Chinese Language)引爆的海外華文老師需求熱潮,將會大量吸收上萬名華文老師,不僅是美國AP中文要求文化教學的設計,一般語言的教學中,文化教學本來就站有很重要的份量,但老師們準備好去設計文化教學了嗎?是不是文化教學就只能讓學生吃粽子、看月亮、拿紅包,讓學生知道中國菜的博大精深與好吃!其它不教的部份是沒時間?不重要?還是自己不懂?
看到一篇2006年7月的網路新聞報導:海洋工程動力學專家吳京教授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禮堂和與會者以鄭和遠航600週年為題,討論華人在當今世界舞台上所應扮演的角色。吳京教授引用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的一段話,描述後人對鄭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奇蹟的感嘆:「當世界變革的序幕尚未揭開之前,即十五世紀上半葉,在地球的東方,在波濤萬傾的中國海面直到非洲東岸的遼闊海域,呈現出一幅中國人在海上稱雄的圖景,這一光輝燦爛的景象就是鄭和下西洋。」與西方幾位廣為人知的航海家哥倫布、達迦瑪及麥哲倫相比,鄭和所率船隊的航海時間與船隊數量都遠遠超過了他們。
吳京教授強調今天談鄭和的意義不僅在於談明朝當時在造船、航海、醫藥及管理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更在於鄭和七下西洋,造訪40餘國的和平之旅,體現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善良本性。鄭和本姓馬,是波斯後裔回族人,信奉回教與佛教,本身也是種族與宗教包容的例證。向西方社會介紹鄭和可以作為將中國文化帶入美國多元文化的一個切入點,因為鄭和故事本身有許多中華文化的精華。#(廖賢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