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力宏的中文在那學的?答案是:美國威廉學院(Williams College),該學院東亞系教授顧百里(Cornelius C. Kubler)負責中文課程,王力宏也算是他的學生吧!
華文熱潮在全球造成師資嚴重情形,一位華文老師在華語教學訓練及經驗方面都很重要,兩者都須兼備,台灣在全球華語教學界應扮演更積極角色。
一個英文水準到位者應該可以聽懂及看懂各種不同區域呈現出來的英文,比如能聽懂澳洲腔的英文、加拿大腔英文、美國腔英文等,這代表的是同一種語文有多種標準是正常的;如果要求同一種語文都具相同標準,從語言學來看反而是不正常現象。一個中文程度不錯的人,對中國、台灣、新加坡的中文用法及說法也應該有一定認識。
因此,課程設計細節或許可以再商量,但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不同地區的中文用法及說法,從語言學角度來看,語言未必要有一定標準情況下,對外國人學習中文的負擔自然加重,簡體及繁體字都應該要會。 順便提一下的是,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提及所使用的中文,最好是說這地區使用傳統中國字或台灣使用的中國字,如果要區分成正體字或簡體字,其實已經把價值觀帶入學術討論,在語言的學術領域內不是很恰當。
主修中文的學生宜在中國與台灣各待上一段時間,尤其是聽力程度在中級以上者更應當如此,因為可以接觸到不同腔調的中文,但初級學習者就不建議到這些地區學習中文,因為學習語言是為了溝通,初級學習者未具備該地區的文化或語言基礎,冒然跑到目標語地區學習,往往效果不佳,不但無法使用目標語跟社會溝通,老師也無法有較好的照應。
在海外一個教中文的機構,如果有10個教師名額,理想中是中國教師佔6位左右、2至3位是台灣或新加坡老師、1位是中文非母語的老師,這種編制可以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中文領域不同的腔調及用法,有一位中文非母語的老師則可以提供外國人學習中文或在中文環境中,需要克服的挑戰或生活所需的經驗。
事實上,教學目標也要詳加考慮,學生學習華語應該以流利華語完成所須達成任務,而非成為跟母語者一樣,因為有很多文化面的東西是非母語者很難達到的目標。
教學區分學生華語程度上的不同,就應該考慮到教學時的詞頻不同標準,有些書面語及口語的詞頻也不相同。學習英文的初級程度學習者一天一小時可以學25個單字及2至3個句型,但對中文初級學習者只能學5至10個漢字,所以老師教學時,應該是從課本中有25個生字中,挑出6至10個常使用的生字作練習;等到中、高級的時候,閱讀量及速度可以趕得上聽與說,再增加詞彙量。
對於初級與中級學習者,太正式或太不正式的語言,包括俚語都不建議教授,對於高級與初、中級學習者的教學,在專門術語、篇章結構、句法長度等都有所不同,至於高級程度學習者也應該能跟母語者一樣,可以分別出來口誤的情況,並非所有母語者說的話都是正確發音或用法,有時是口誤。對於高級程度學習者需要的是個別教學居多,所教授領域也大不相同,有些學生需要的是經濟方面,有些是文學方面等各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學背景上所需要的老師也大不相同。
初、中級程度學習者可預期到學習的成果,但對於高級程度學習者的學習成果就很難預測,事實上,每個人的個性、智慧、所受教育程度、學習速度及質量、時間都是成為高級程度學習者會遇到的問題,老師教授時都應該要考慮到學生這些因素。 (葉育婷、廖賢龍現場記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