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在北美一個公開場合,一位19歲華裔青少年上台說:人的一生有兩件事不可避免,一是死亡,一是繳稅,在北美的華人子弟則是有三件事不可避免… 一是鋼琴才藝班、一是中文學校、一是週日學校。不知為什麼,華人到北美之後,總是希望子女能學彈鋼琴,風氣使然吧!往往一週至少一次,下課後還要去老師家學彈鋼琴;也因為是所處環境使然,週日上午都要去教會,正式主日崇拜前後還有主日學,教導成人或未成年有關基督教的教義或相關事項,被部份青少年稱為週日學校。另外一個學校是週六或週日的中文學校。所以,非華人的小孩就常對華裔小孩說:「為什麼你們每天都在上學?」
對台灣小孩來說,北美好像是天堂,沒升學壓力,好像每天都很快樂,孰不知華人子弟的好學精神還是會被動顯露出來,尤其是中文學校,往往不知為何而學,但每週就是要被「押」著去上課一次,即使碰到大風雪,沒被通知停課的話,還是會被父母帶去上課;全身出門前要重裝備穿得暖暖的,最後再穿上雪衣及雪褲,有時再穿上雪鞋,沒個十分鐘很難穿戴完成,到學校後一陣脫卸,又是十分鐘,下課要回家了,又要再來一輪。
中文學校的老師又常碎碎唸:你們這程度怎麼回台灣去渡假?去麥當勞都不知道怎麼點餐。你們這程度比台灣小孩還要差上兩、三級耶,要加點油喔。其實學生也不遑多讓,心中也跟著回嗆:那讓台灣小孩來看看啊!英文能說喔?去麥當勞會點餐?能每週至少50小時都在學東西嗎?
北美這邊忙著穿脫雪衣、雪褲與雪鞋,還唸著一週要學、學、學達50小時以上,泰北那邊華裔小孩早上五點已經被叫醒,趕快梳洗一下就坐定位,五點半先上中文課到七點,上完課趕著去吃早餐,七點半要出門去上泰國正式學制的學校,從上午八點讀書到下午四點,五點吃晚飯,五點半到九點再去唸中文,一週要唸書幾小時,已經沒人有力氣扳著手指頭去算了。
北美中文學校普遍跟當地中小學租教室,有些是承租活動中心,其中一項考慮點是保險問題,北美重視人身安全,出了點事要追究起來的醫療費用就很可觀
,所以承租這類公共場所,所要負擔的保險責任相對較少,投保費用較低之外,也符合法律規定的活動空間。泰北這邊如獲得奧援的話,基本的一些教室硬體條件還是差強人意,但如沒獲得台灣或中國政府奧援,也找不到慈善團體長期支持的話,就…。
一位長期在泰北教中文的錢媽媽聽聞泰北清萊省媚水縣萊掌村的象苗華文小學亟需援助,找到泰北台商會尋求支援,一行人真的是翻山越嶺,看到這所才成立三年的小學,原有四位老師,2007年還有101位學生, 目前流失不少學生剩下約60、70位。看到校舍及牆壁上的週一至週六課表,以及大大的注音符號表,聽到的是學生以中文表演來歡迎這群人的到來。
僑校、僑校老師、僑校學生各有不同面相,但有著同一目標就是傳承中文,這就是僑教!(廖賢龍訪談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