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外所選修】世界經濟與近代中國(歷史所)

授課教授:林滿紅博士
  經由歷史所朋友介紹而選修這門課,主要是久仰林滿紅老師對華商研究的執著,也聽說林老師這門課會談到很多有關華人議題,聞風而來,得到的卻是…
  滿滿收穫!如同挖到寶藏一樣,除了林老師本身擔任國史館館長就坐擁寶庫之外,另一項收獲是老師引導學生交年度報告時,根本就跟指導碩士論文寫作一樣,很多該注意及瞭解的地方都傾力告知,收穫是非常非常多。
  這門課是開在歷史研究所,並且是一學年的課程,上下學期各有2個學分,跟多數研究所一課門有3學分不一樣,對想精簡計算畢業學分的學生可能會受影響而不想修習,或許也是這門只有五、六位學生選修的原因吧,不在意是否影響畢業學分者是門值得考慮的課程。
  這門課程重點是林滿紅教授長年研究的兩個課題:
  一是討論2006年哈佛大學推出的China Upside Down:Currency, Social, and Ideologies, 1808-56一書,這本書指出中國對銀的大量需求,在與十九世紀上半葉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及其它世界經濟變化互相激盪之下,造成中國歷史由盛清走向近代悲慘命運。對中國而言是那麼遙遠的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幾乎傾覆清王朝,君權絕非至上的學說變為顯學。在其它因素交疊之下爆發的太平天國之亂,連同緊接著的捻、回、苗之亂,根據最新統計,幾乎每四個人即死一人。但清朝因拉丁美洲白銀的下一波增產多了額外財源,一面平亂,一面到處提倡君權至上。雖然政府權威由此擴大,但當清朝忙於處理危機時,日本已在鴉片戰爭的刺激下走向明治維新。在中國經濟與世界白銀供應較東亞其它國家關係密切的背景下,其在東亞地位顯得滑落。在此同時,整個中國近代,挑戰政府權威想法,再也沒像十九世紀上半葉之成為顯學。
  二是集中討論「由中國的邊陲到亞太的邊陲」就邊區研究而言,與台灣相關部份,一種是將台灣視為中國的邊陲來研究,另一種則是研究台灣東面邊界。本研究將指出台灣另外一個邊陲特質,那就是:隨日本領台,台灣逐漸由中國邊陲轉為亞太邊陲。長期以來中外歷史學界對這一轉折的忽略,也是台灣法律定位爭議不斷的根源,透過這課程希望提供另類思考。
  在討論兩大課題過程中,加強學生對相關各種語文史料的瞭解,閱讀英文史籍能力,以及用實證研究與科際整合為基礎從事宏觀歷史論述的能力。
  老師給的講義都是英文,必須事先閱讀,上課時就輪流摘述內容,雖然老師也會給中文翻譯稿,但上課中是以英文講義討論,所以只看中文稿的話,上課就無法進入某一段落的情況。筆試是在期末進行,一共有25題選擇題,以及翻譯題,特別的是每位同學要出5題選擇題給老師,如果被選中當期末考試題目,一題可加方0.5分,這樣作法也評估學生是否掌握到課程重點。上學期的期末要交研究計劃,下學期期末就要交一份完整的報告。
  說起來,這門課並不輕鬆,每週閱讀英文講義約20至30頁,老師也對整個報告要求很高,但收穫真得很豐富,英文閱讀能力增加是不在話下,對論文產出的過程有很深的體驗,老師會花一些時間一一瞭解學生想寫的報告,在對話中慢慢釐清學生可闡述方向,使學生找到真正可成為論文的題目方向,並且讓學生瞭解該如何進行資料收集,老師也希望一學年的報告可發展成供碩士論文,所以對於研究思考邏輯與方法要求嚴格。
  因為老師本身對華商研究很有興趣,下課的休息時間還是可以跟老師請教很多華人與華商的問題,老師也很樂意告知相關內容,所以一學年下來的收獲遠比從想要知道華人方面知識更為豐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