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

【默默融合的動力】歸僑華語文訓練班游惠晴老師






(由左至右:趙韻梅、劉玉嬌、游惠晴)

  每週六、日上午百餘位來自緬甸的華僑,就坐在國中教室內,認真聆聽老師講授,也跟著不斷操練華語文的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目的無他就是希望能儘快融入台灣這個社會之中,本身也在學習緬甸語文的游惠晴老師最能感受到這股學習力量的辛苦。

  華僑協會總會每半年都會舉辦歸僑華語文訓練班,協助從海外申請回台灣定居的僑民,希望幫助他們提昇華語文程度,甚至是閩南語及客家話等能力,以利融入台灣社會;這筆經費完全由華僑協會總會負責,目前是委由中華民國緬甸歸僑協會代辦。這一期是由民國98年2月一直上課到98年6月,目前開設初、中、高三個班級,分別由中和國小游惠晴、趙韻梅及劉玉嬌三位老師負責,學員們一切免費,華僑協會總會為鼓勵學員們,還設置全勤獎、進步傑出獎、學習認真獎、服務熱心獎等多項鼓勵學員。
  一直擔任初級班的游惠晴老師被戲稱無法升級的她,卻是專門教初級班學生的一等一高手,各種教具及肢體語言的運用就是要讓學生們能了解,游惠晴老師表示,目前這一期華語文訓練班的三班學員共有百餘位都是來自緬甸,絕大多數已經在工作,但能抽空來上課,就是希望能在人際溝通及工作需求方面有所幫助,有些更具想法的學員希望進一步熟悉華語文與電腦應用,這樣可以使用電腦處理文書作業之後,對本身工作轉換或提升也有幫助。
  每一班的學員在各方面落差都很大,初級班的學生竟然出現6至70歲的年齡層,學歷從學生到醫生都有,來台灣時間也從1個月到40年都具備,落差很大的情況下,要能聚集到一個班來學習實在是很不容易教學。初級班的程度約當台灣國小一、二年級,主要學習是先讓學生學好注音符號,游惠晴老師特別重視咬字,不但要花費二至三個月教會37個注音符號;聲調也是教學重點之一,剛開始領讀課文時,學生唸出來的課文聲調都是平的,沒有聲調的概念,所以每次領讀課文時,特別重視學生咬字發音,還要花時費工燒錄朗讀課文的CD給學生,使得學生可以隨時自己練習。
  在字彙方面的認識,游惠晴老師對初級班學生要求是激盪對語詞增加,一個字彙要學生能認識三至四個語詞,也常常教授學生一字多音的情形,不然當問到學生針對「嘻」給予語詞時,有學生會說「西瓜」,因此,教到「漂」字時,三種不同讀音也要讓學生知道。對於落差那麼大的學員們,游惠晴老師也以唐詩、唱歌及花藝等不同活動帶領學生學習華語文,而非死板以傳統方式教授華語文。
  游惠晴老師以往就教過外籍新娘班,所以對教授來自國外的學生特別有心得,她自己也認為教學相長,彼此也都有收獲,看到這群學生學習態度的認真,她說真應該讓台灣學生看一看,這股認真學習的態度也讓游惠晴老師更加肯定:要讓背景、年齡落差那麼大的學生能一直快樂學習華語文!(廖賢龍訪談記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