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漢學盛名享譽全球,在全球華語熱之際,德國的大學及高中在華語文教學這領域的發展又是如何?
根據顧安達教授(DR. Andreas Guder)提供資料,2007年法國有14所大學提供漢學研究相關學系的學士課程,5所大學可提供碩士學位課程,德國則有25所大學提供漢學研究的課程,大多數可提供到碩士學位課程;在法國約有260所高中有16000學生學習華語文,大概是2003年學習華語文學生的一倍數量,德國則有100所高中約5000名學生,比2000年學生數量成長一倍。
德國以前的外語教學主要是英文、法文及西文,現在的華語文學習在德國高中外語課程排在第三位,目前大概有6個州約30所高中每週提供3到4小時中文課程,3或4個學年共提供300到400學習時數,2008年9月資料顯示,大概有4所學校的華語文課程是次於英文的第二外語,每週提供3至5小時,5到7個學年共提供600至800個學習時數。
德國教育制度是由各州負責自己的教學制度,聯邦政府並未介入,這也成為推廣華語文教育的困難之處,也產生若干問題,比如說各州的華語文教學大綱並未有聯邦教育單位人員檢查,以致水準參差不齊,但近年略有進展,在2008年聯邦德國各州教育部長常務會議中,所發行的冊子中已第一次看到全國高中華語文教學狀況;此外,德國高中華語文老師對中國瞭解有限,所以對中國史地方面的內容不敢教授,大學也沒相關課程,再加上財務預算問題,聘任華語文老師也是一大問題。
從學習華語文及德語的能力水準及所需授課範圍比較,對德國學生而言,學習華語文比德語難上一倍,德國學生需要學習更多功能性的華語文,並且需要口語與寫作的華語文訓練,從另一份資料顯示,對於母語是英語的學習者而言,中等學生達到「口語溝通能力」水準二級所需的時數分析,學習日耳曼語系的語言需要480小時,學習漢語需要1320小時。
雖然高中需求老師數量很大,但在德國教授華語文的中國老師不多,主要是多數學校要求具有流利德語,以及具備華語文或漢學教學的專業知識,很多中國人在德國想進入學校教授華語文都不得其門而入,主要是德語不夠流利,此外,高中老師也需要至少有兩個學科的專才,多數是英文及地理,目前一州一位合格華語文老師都是由德國人擔任;但是對於台灣及中國政府提供的華語文教師則是僅需要華語文教學專業知識及英語能力即可,最大主因是德國學校不必負擔這些由政府提供的華語文教師經費,都是由各政府自行補助。
德國大學方面還未意識到漢語研究與華語文學習不同之處,所以在大學通常只有在語言中心配置一位華語文老師教授語言技能,漢學所不是沒錢聘任,就是只聘一位華語文教師,在無法滿足學生需求之下,有些學生就到私立學校,甚至是台灣或中國去學習華語文。
20年前教授漢語跟拉丁文一樣,漢與也未與歐洲外語往來,現代外語教學中,古代漢語已不再是一門必修課程。學生對於漢字由來還是很有興趣,老師可以解釋漢字由來,最好是具故事性或圖像性讓學生容易感興趣而記住,再搭配二、三個補充句子的範例。在德國15為以上即算是成人,在華語文初級教學時,需要德語解釋,中級程度的學習者則有自己學習方法。
顧安達教授本身在德國柏林自由大學(Berlin Free University)任教,也是本屆德國漢語教學協會會長,該學會成立於1984年,2009年會員已有300多位,比起2006年成長一倍,成員組成是華語文教師與漢學家,漢學家包括三十多歲漢學博士班學生,會員中有一半是中文母語者,該會涵蓋德語區即奧地利及瑞士也在內,但兩國只有3個漢學所;目前學會運作都是靠會員的會費支出,並未申請政府補助,所以學會活動主要是每年自行出版一期的漢語專業雜誌《春》,以及每兩年舉辦一次研討會。該協會的會員年費區分為:機構為60歐元,有職業者40歐元,無業或學生為24歐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