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美華人社會一直是學術研究的重點區域,但是在北美華人社會之中,加拿大跟美國其實存在很大的差異,不能等同視之。
研究北美華人社會時,加拿大與美國華人社會是否有差異?方偉晶教授表示,兩國的華人社會的確存在很大差異,最明顯的是海外華人組成的不同,加拿大相對於美國華人社會顯得較為簡單,加拿大早期的華人移民不多,近代的華人移民來自於香港、台灣及中國大陸,美國華人社會則是早期華人移民人數眾多且已存在許久,這群移民可能都已發展到第三或第四代;此外,加拿大的華人移民是相同背景及同一時間抵達,比如因為九七回歸問題,香港華人移民到加拿大都集中在那幾年,台灣因中國大陸導彈試射引發的移民潮,台灣移民到加拿大也是在那幾年,移民背景又多屬於中產階級,近年來由中國大陸移民加拿大的人數也增加,也以中產階級為主,這現象相對於美國華人社會形成過程顯得簡單。
另外一個比較明顯不同的是加拿大華人移民跟原鄉的親密度更近一些,比較會關注原鄉的訊息,也比較能接受原鄉的一些東西,舉例來說,以歌星藝人赴北美表演,在加拿大從西岸到東岸的城市都可能有賣座,但在美國則是必須選擇在華人密集的大城市才能銷售門票;當原鄉推銷某些東西時,加拿大華人比美國較能接受,例如台灣的某歌星藝人在台灣很活躍,到加拿大去表演還是受到歡迎,但到美國就未必如此。
第三個明顯不同的是華人在美國社會有融合的壓力,美國強調的族群融合到主流社會之中,加拿大則強調尊重多元文化的社會,華人被要求融合到主流社會的壓力不會比美國沈重。也因為美國強烈的融合壓力,所以比較被重視的是亞裔族群,過往爭取一些族群權益時,看到的是華裔、韓裔及日裔等聯合起來爭取權益;在加拿大則是各族群是獨立的,華裔就爭取自己的權益,不必和韓裔或日裔等聯合起來形成亞裔社群。
加拿大華人社會的研究集中在那些議題?方教授指出,以往比較集中在早期華人移民的現象及居住地區等議題,近代研究則是以華人移民的工作情況、華人商業活動及居住鄰里關係議題為主,也就是華人居住的社區鄰居都是以那些族群居多。如果要細分加拿大華人社會的族群則大致可分為:早期華人移民、土生魂人、台灣移民、香港移民、中國大陸移民及其它等六個社群,其它指的是有些是從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二次移動的新移民。
加拿大華人社會還可以研究的議題其實很多,因為過去的研究資料都不夠多,比如有學者對從印度移民到加拿大的客家族群研究就很有興趣,如果區域限制在多倫多區域,研究議題可以設定在華人企業或是第二代返回父母原鄉的發展,第二項是個有趣議題,加拿大有越來越多的華人第二代返回到父母的原鄉去發展,已經看到在香港、台灣有不少這類加拿大華裔子弟在各領域發展,目前可以看到的是第二代加拿大華裔去父母原鄉發展,或許起點是一樣,但往後的升遷發展比當地同齡者要迅速,這現象可能是因為有父母的人際網絡幫忙、華裔子弟具有英文等語言能力,目前在香港、台灣及加拿大沒看到太多的研究成果。
方偉晶博士認為,如果是要到中文學校發展,加拿大的中文學校可能比美國更適合台灣人前往,因為加拿大的華人社會先前是以香港及台灣的新移民為主,所以建立起來的中文學校多數是以正體字為教學,直到近年才有以中國大陸新移民為主的中文學校,教學則是以簡體字為主。方教授也認為,如果有機會到加拿大進行海外研究或暑假實習,可以試著找一些非營利組織(NPO或NGO),比如可以跟華裔安養中心聯絡,是否前往幫忙一或二個月,看看這種華人安養中心的營運操作,以及這些華人社群的概況都是值得研究。至於北美的高等教育方面,方教授認為,讀博士班的話主要還是看指導教授。(葉育婷、廖賢龍訪談記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