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全球中文熱,英國確實也出現學校願意開辦中文課程的現象,不過在中小學的學習時數不多之下,只能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意願為主要考量,語言教學本身的要求必須要有所調整。
黃鶴誼老師表示,她所任職的私立學校在英國西南部的Dorset,外語課是必修課程,小學二年級學西班牙語、三年級學德文、四年級學中文、五及六年級學法文,每個年級學一種外語就是要增加學生的國際觀及接觸到世界不同的主要語言,小四每週上兩節外語課,每節35分鐘,學生的回家練習作業是可自行選擇,要不要完成練習作業由學生自行決定,在時間相當有限之下,只能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意願為首要教學目標。
黃老師第一年教華語文時,參考西班牙文及法文等外語課程的教學大綱,結果發現如果以語言教學為目標,學生學過後的半年就把先前學的華語文忘光了。因此,第二年調整教學目標及策略,採用中國動畫卡通為教學工具,介紹中華文化為主,例如教過舊曆年時,便從12生肖教到動物類;小四的歷史談到了中國秦始皇,就會找相關動畫或故事介紹給學生,語言方面的教學則是讓學生能認識簡單的中文字,能夠以口語打招呼或簡單自我介紹。
黃老師的學生學習華語文的挑戰是往往記不住中文字的發音與聲調,當然最大挑戰在於沒有中文的語言環境可以讓學生練習。目前黃老師的小四學生共有兩班,一班約17~18名學生,稍微比前一年增加一些學生。中學部份則是以社團性質教授華語文課程,學生是志願選修方式參與。
華語熱在英國也帶來顯著改變,西元2000年左右,英國把華語文列入外語課程,以往還是以社團方式進行教學,也就是利用午休或課外時間進行教學,後來才有越來越多學校列為全校必修的外語課程;在15歲可以參加的GCSE考試,原本的題目偏難,但2009年新版的GCSE中文項目的考題已簡單化,所以屬於非華裔的考生數量有增加現象,GCSE是中學生可以選擇的一種考試,據此申請大學,一般多數的大學要求要有11科的GCSE,比較知名的學府則會要求學生要考過13~15科的課程,目前有些大學還是不讓華裔學生選修華語文課,主要是希望招收零起點學生。
任職於英國學校教授華語文的要求是什麼?黃鶴誼老師表示,公立學校通常要求具備教師證,少數情況可以先教再後補教師證,也可以透過參加一種PGCE課程得到任教資格,但機會不是很多;私立學校未必會要求具有教師證,但一定會要求有相當的教學資歷。在英國教授華語文採數位教學情況又是如何?黃老師表示,各校的落差很大,很好的狀況是學校配有燈光音響的全套電子教學教室可使用,電子白板也是很普遍的教具,但也有不少學校並未有那麼完善的數位教學工具,還是以老師本身準備教具為主。(廖賢龍訪談記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