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的華語文教學從1958年來迄今,華語熱的跡象越來越明顯,所面臨的挑戰也就越來越大。
1958年美國的NDEA(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開始介紹俄文、日文及中文,剛開始由卡內基基金會選定60所小學推動華語文教育,1980年只剩2所小學繼續執行,道奇基金會在1960~1980也開始投入華語文教育的推動,2004年以後,每國各級政府也開始推廣華語文教育,一些大型民間外語軟體公司也紛紛投入這領域。美國聯邦政府也推出相關項目計劃,例如教育部的FLAP(Foreign Language Assistance Program)及Star Talk等,都是與華語文教育有關的推動計劃。部份城市也開始推動華語文在當地的教育,例如,芝加哥、洛杉磯、紐約等城市。
目前在美國的中文學校如歸屬台灣系統者約有800間,學生約10萬人,教師約有3000位,大陸系統的中文學校約有400間,學生人數8萬人,教師約3000位,不過,大陸的中文學校數量都在激增之中。
華語文教育目前在美國遇到的挑戰是:(1)教師短缺,並且培訓的能力不足。(2)很多華語文教育的推動計劃時間在3年以下,缺乏長時間且穩定的推動計劃。(3)從中小學到大學的華語文教育缺乏銜接性。(4)缺乏國際協調語言及國際教學。
所以,目前華語文在美國更需要:(1)增強教師培訓能力(2)有架構支撐語言項目(3)中文學校的師生是美國華語文教育最好的來源,更需要文化支持。(4)開拓網路教學途徑。
種種跡象顯示華語文熱在美國是方興未艾,值得注意的是(1)目前華語文沈浸式教學屬於處女地,尚未被開發出來。(2)越來越多州政府要求世界主要語言作為高中生畢業的條件之一。(3)不能專為學語言而學語言,應該結合語言及學科設計,讓學生習得華語文之後,可以實際運用在學科方面。(4)科技對華語文學習的拓展。
Asia Society網站: http://askasia.org/Chinese
(廖賢龍現場記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