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6年生在馬來西亞檳城州威北的瓜拉姆拉(KUALA MUDA),是個以馬來人為主的小漁村,華人在此多以經商為主。村裡唯一的華文小學為光育小學,這所小學可說是村裡所有受華文教育的村民的母校,所以,到了入學年齡理所當然的就在此就讀。
國中及高中均就讀於住家附近的日落斗哇國民中學。國中三年,華文課雖被安排在正課,但每星期僅有三堂課。高中期間,學校並沒有為學生安排華文課,在據理力爭及華文老師的協助下,爭取華文課開班。華文課的開班,得來不易,讓我們這群學子更珍惜學習華文的機會。
高中,當上了校內華文學會的主席,華文學會在國民中學華裔生心目中的地位是超然的,它不只是一個普通的學會組織,更是校內華裔子弟的聯誼社團。中學畢業後,隻身飛往台灣繼續未完成的媒體夢。「僑大」──僑生大專夢的搖籃,在封閉的環境下上課一年後, 選擇了,淡江大學大傳系。
在台灣的那幾年,讓我成長了許多,也更確定自己要的是什麼。在僑大接觸了高老師,才發覺,原來老師與學生的關係可以如此的親密;在淡江上了國際禮儀,接觸許明雄老師後,才發覺,原來當老師也是一種經驗傳承;在大傳系的課堂上,才懂得原來每位學生都有發言的空間,特別是小班上課的情況下,每位學生的想法、對於事物的看法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大傳系的媒體人訓練,讓我學會更客觀的去看問題,也讓我學會多面向地思考。
大學社團領導,讓我學會了許多課堂上無法學習的領導技能,對於未來走向管理這條路有很大的幫助。大二擔任淡江大馬同學會副總幹事,大三擔任僑生聯誼會副總幹事,雖然大家來自不同的國家,口中操的華語腔調都不一樣,但,都懷抱著一樣的理想,擁抱分享與學習的心態與台灣生接觸,在這一個小聯合國內共事,學會了包容與接納。更在大學畢業那一年獲得了學校的社團最佳服務精神獎。
總認為自己有機會到台灣唸書,享受亞洲難有的自由學習風氣,學習帶社團的務實經驗,就應該有責任把這美好的經驗帶回馬來西亞,所以大三下學期就決定了畢業後回國往教育界發展。2000年六月畢業回大馬之後,並沒有第一時間投入教育行列,在家人的安排下進入了華文媒體服務,半年後,再轉向政治的大環境學習。一年半後,我終於選擇回到自己堅持的路。
2002年投入檳城韓江中學教書,擔任華文科教師兼舍監,因為非本科系出生面對獨中的華文課程,備課上需要特別花功夫。本身學傳播出身,雖然最終沒在媒體服務,但,所學的傳播技巧正好發揮在小眾傳播(教學)上。
教學路上受到長官提拔而一路平順,2004年擔任華文科主任,2006年接任副訓育處主任,2008年接手學校第二副校長,職掌聯課及訓育。一直秉持著經驗傳承的理念,從來不嗇於與學生們分享社團活動的經驗,經常協助學校帶領同事及學生籌備大大小小的活動,雖累,但很開心,因為從中可以協助學生們學習課堂以外的技能的同時,可以帶著同事們體驗課堂以外的師生關係。
為了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在教學的路上不斷地自我提升,每當學校假期都會安排一些短期課程進修。2007年有幸參與台灣僑委會主辦的網路種子教師培訓,接觸更進一步的資訊教育後,更認同台灣在推動華文教育上的努力。近兩年也趁學校的假期參與新紀元學院主辦的教師專業課程,此課程在2009年修畢。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2007年參與台灣僑委會主辦的網路種子教師培訓後,特地架構華文教學部落格,讓學生在課餘時間可多閱讀些好文章。
2008年一月開始接手了學校第二副校長後,在學校業務上主掌聯課及訓育。經常有機會接觸大馬其他獨中,發覺全國獨中都面對師資流動率高的問題,而解決此一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系統化獨中師資培訓,也深感自己在這一方面的不足,所以萌生了再進修的念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