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荷華人聯誼會中文學校是荷蘭30餘所中文學校中,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所學校,為一位華文教師,也是一位母親,柯曉華老師認為,荷蘭教育不同於東方,所以到初中有作業時,很多學生不是很適應,荷蘭初中學生就要學多種語言:荷、英、西、法。德及拉丁文,在中國崛起之際,她認為應該讓華裔子弟多接觸中文。
旅荷華人聯誼會原來是一所粵語為主的中文學校,1979年9月成立時,不過是一個有30多名華裔子弟學習華文的中文識字班,現在已增加華語教學,從幼小班到初中部共有11個年級,全校有三百多位學生,每個年級有兩班,每週六上課3小時。幼小班到四年級採廣東話教學,五年級開始教授漢語拼音及華語文,六年級學生要學習中文的繁簡字體;整個歐洲中文學校大部份是小學,設置一到六年級課程,主要是提高識字和讀寫能力,比較少設立初中部,但該校則設立初中部,以訓練華文為主,該校以華裔子弟為主,但也已有10多名荷蘭當地學生就讀,有些學生已完成六年級程度。
該校的教材來自香港、台灣、中國大陸及荷蘭,小學都使用香港教材,初中部使用台灣教材,近年則使用中國大陸暨南大學的教材,荷蘭政府對外僑的文化教育事業也很重視,也撥經費進行教材編寫,從幼兒班到六年都已有整套教材,不過是以粵語編寫。
目前教師還是以香港及中國大陸的教師為主,荷蘭的華文教師還是相當缺乏,柯曉華老師兩、三年前雖在荷蘭教育小組爭取要設置華語老師,也獲得教育部同意,但成果有限;因為在荷蘭擔任華語教師必須要有荷蘭師範大學文憑、要有第二語言教學文憑,荷語能力強者會找其它工作、未必會選擇教師的行業,荷蘭人的生活也比較悠閒,喜歡上班路程不超過20分鐘的地點、一週上班四天即可,所以要普遍設置華文老師有困難,目前有荷蘭中文教育協會提供一些短期師訓的機會。
華人在荷蘭社會是很好的群體,在當地也沒有歧視,華裔子弟的成績都不錯,三、四年前,荷蘭把華人納入少數民族的認定,荷蘭政府開始撥經費辦理華人活動,這個政策讓華人在荷蘭社會取得正式地位,也能更加融入荷蘭社會。(廖賢龍訪談記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