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98級】多重定義自我身份的思怡曾涉足「秘密會社」


  照片提供:思怡

  大家好,我是來自馬來西亞的碩一新生思怡。既然是海外華人組,我就用咱們自家的方式介紹自己吧。

  離家到國外念書前,我比較願意把自己定義為馬來西亞華人或華裔子弟。到新加坡求學期間,面對世界各國的國力角逐,馬來西亞同學(尤其是獨中生)就本能地裝大聲勢,組成”馬來西亞幫”,召集幾百名馬來西亞同學在校園非法聚會的年度迎新活動,就成了我們引頸期盼的年度盛事了。 今天回想起來, 這種聯絡鄉情、幫助自己人適應新環境、鼓勵同胞自強不息的組織,頗像秘密會社或幫派的調調嘛! 難怪有句話說日光底下沒有新鮮事。

  由於獨中生的升學管道比較窄,畢業後的我和很多獨中生一樣,選擇到新加坡向政府簽約貸款念書。畢業後為了償還巨額學費,同時又得履行在新加坡工作三年的義務,我們這些留學新加坡的馬來西亞人,只好當起了新加坡永久居民;在那一土地上打拼, 時間久了, 有些同學在新加坡成家立業,甚至成為了新加坡公民。 我呢? 從沒把自己當作新加坡人, 但是離開家鄉已經8年了, 不太確定是否能重新適應馬國的環境, 我想割捨不去的,是對家人、對華社的一種情感吧!

  我一貫用主觀的角度定位自己, 從不管新加坡人如何定義我, 卻在大陸和台灣受到了沖擊!到大陸當交換生的時候, 我的同學以為我是漢語學得不錯的馬來人; 到了台灣, 通過海外聯招申請入學的我成了僑生,和我有同樣背景的同學卻成了外籍生。

  所以,是不是可以這樣總結,我是馬來西亞籍華人、新加坡永久居民、幾個大陸人定義之通曉漢語的馬來人、台灣定義之僑生、海外華人理論框架下的跨國華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