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0日 星期日

【閱讀與學習】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柯華葳教授



  華裔子弟的罩門在讀與寫的能力往往不及聽與說,如何教授閱讀常常是海外中文學校教師的困擾,也因為重視語言的交際功能,也選擇以增強聽與說功能而放棄中文閱讀能力的培養。致力推動閱讀的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柯華葳教授在一場公開演講中,特別以「閱讀與學習」為題進行分享。

  「一本書壓根不理會到底是誰讀它,也絲毫不在乎沒有人讀它。在閱讀天地裡,所有讀者,一律平等。」《非普通讀者》p.49
  為什麼要推動閱讀?是因為閱讀可隨時、隨地及因應情境進行,而且是一項重要的自學工具,不論知識變化多大、技能變化多快,擁有閱讀能力的人可以自學來面對。
  何時可以推動閱讀?國際閱讀評比的PIRLS針對小學四年級,事實上,已有科學研究證實,胎兒在母親體內時即可聽到聲音,但如何對胎兒形成詞彙還是一個科學待研究的謎,所以,父母應該多跟還在母體內的胎兒講話;一歲到五歲期間,透過詞彙與語法、符號及印刷物,已讓小孩具備獨立閱讀能力的基礎,從五歲對三年級期間,小孩已可獨立閱讀,不過需要的是協助理解,小學三年級以後,就是透過閱讀學習知識,這也就是為何國際閱讀評比選擇小學四年級學生進行的依據。

  閱讀是一張門票,「拿著它,我才能夠找到自己在這世界的位置。」─Lynne Sharon
  閱讀是一種自學的能力,這能力培養源自於興趣和態度,在一項調查中,北美父母視閱讀為一種工具型能力,但其小孩在這方面的能力反而顯示較差;反觀亞洲台、港、星地區的父母不這麼認為時,小孩在這方面能力表現較佳,這是一個很有趣且值得再研究的現象。

  「我見過班上高年級讀學生在看書上神秘難解的字跡時,整個人好像被神秘力量所驅使,沈入寧靜中,在沒有生命的紙張上,吸引一些似乎是有生命的東西。」《刺蝟的優雅》
  「閱讀一本書,是一種對話…」
  「事實上,讀者才是最後一個說話的人。作者要說的話已經說完了。」《如何閱讀一本書》
  怎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10分鐘?對喜歡閱讀者10分鐘是不夠,10分鐘是為沒有閱讀習慣學生設計,因為10分鐘是可以忍受的、尚可專注的、會珍惜的。在書中是可以找到興趣的,閱讀時應該要啟動對話,感受主角的感受,我與他是否有相似或相異的經驗。與作者對話:問他問題、讚美他、反對他?若我是作者,會怎麼繼續寫?我對這本書的期望是否被滿足?我如何向他人介紹這本書。
  「只要一捧起書,我就完全進入了書中天地,在真理的心中。每天有10次我會猛然驚醒,奇怪自己怎麼這樣走神。」《過於喧囂的孤獨雅》
  「想想,你以為他拿那些書幹什麼?…。他也可能會說:『他們是我的朋友。他們給我衣穿,夏日給我陰涼。替我擋風遮雨。書是我的家。』」《紙房子裡的人》
  閱讀要能說出/分享/討論:想法私己,說出,形成共同平台,也就是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社群的活動。討論有助於語言精緻化,有助於思考,推薦兒童繪本《米奇巴克》,帶來許多思考的問題,閱讀就是思考,學生需要多思考,「要有兩個」:一個角度兩個支持:寫出兩個理由、兩個故事提示、兩個教訓、舉出兩個例子、兩個證明及兩種不同感受,很多學生只能回答「一個」,學生也要能在閱讀中作辨論。學生閱讀也能利用所讀的內容解釋:從文章資料、用故事裡發生的事情回答。掌握閱讀文章形式:閱讀評比題目有時不問所讀內容,但看讀者是否掌握文章形式題目。閱讀應能體會主角/作者感受,並能進行推演。

  國際閱讀評比的另一個群體PISA是針對15歲的學生,在PIRLS給小四學生的文章,一共有5頁,約1200至1300字,須回答15題,給PISA15歲學生的文章只有2頁,約600字,因為15歲學生已能整合各科,透過閱讀學習知識。從這些閱讀文章中也包括有自然化學的圖形在內,可知道閱讀不單是國文老師的責任。
  2006年國際閱讀評比的調查結果中,從兩項結果可看到有趣的現象:第一是「閱讀過後,在作業簿或學習單上回答問題。」四個時間頻率及平均數分別為:每天或幾乎每天(534)、每週一次或兩次(541)、每月一至兩次(540)、沒有或幾乎沒有(531)。第二項是「就閱讀過的材料,寫一些東西。」每天或幾乎每天(518)、每週一或兩次(543)、每個月一至兩次(543)、沒有或幾乎沒有(527)。
  如果對照國際整體結果,第一是「閱讀過後,在作業簿或學習單上回答問題。」四個時間頻率及平均數分別為:每天或幾乎每天(495)、每週一次或兩次(506)、每月一至兩次(508)、沒有或幾乎沒有(496)。第二項是「就閱讀過的材料,寫一些東西。」每天或幾乎每天(483)、每週一或兩次(501)、每個月一至兩次(511)、沒有或幾乎沒有(505)。
  已經很明顯看出閱讀單不需要每天作,甚至是越少越好。
  再看另一個調查項目的題目,「我自己安靜地閱讀/默讀我閱讀自己選擇的書本」台灣與國際的結果分別是:每天或幾乎每天(台灣550/國際509)、每週一或兩次(台灣532/國際496)、每個月一至兩次(台灣514/國際484)、沒有或幾乎沒有(台灣494/463)。
  如果拿台灣與香港比較,小四組的PIRIS及15歲組的PISA,香港前者排第二位,台灣是22位,香港後者排第三,台灣排第16位。香港從1997年開始推動簡體字,因為香港正體字版的書不多,所以香港有時還要跑到台灣來買書。
  如果看更多的國際閱讀評比的調查結果,可以發現台灣學生跟國際所有學生比較,輸是輸在制高點而非起跑點!國際閱讀評比測的是閱讀能力與高階思考力,學生常說這本書讀過了,似乎讀一次就可以丟掉了,為何不一再反覆閱讀,還有很多可以新學習的地方。
  台灣學生閱讀時會有很多的發想及抄寫,但研究結果已顯示閱讀的抄寫不是每天要作的,發想則要考慮到憑什麼發想?還是讓學生從熟悉的東西開始閱讀。

  「每一本書都有奇蹟,…,安靜就是這奇蹟的一部分。」《溫柔酒吧》p.160
  「慢慢讀」~大江健三郎



(廖賢龍現場記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