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提供:素慧
泰北的異域孤軍向為人所知,但由正式國軍部隊轉變為異域孤軍,進而在泰北地區落地生根,即使環境險惡仍不放棄生存權利,這權利是用自己鮮血換得而來的生存機會。
民國 38 ( 1949 ) 年,甫結束第二世界大戰的中國,國共內戰烽火漫天!當兵燹燃燒到中國西南邊陲,雲南省(國民黨)主席盧漢,突然於12月11日在昆明變節投共,戌守於雲南一帶的國軍第八軍、第二十六軍,在毫無預警下倉促應變,向西南撤退,一路苦戰,於次年年初,進入滇緬邊區叢林地帶。
此時中國西南一帶義軍、義民,紛紛加入反共陣營,聲勢大振。李彌將軍奉命以雲南省主席兼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總指揮官身分,在中緬邊境叢林中成立指揮部,將各方來歸部隊重新整編,以便管理節制;並於緬甸江拉創設「雲南人民反共抗俄大學」以訓練幹部,作為未來反攻基地。
緬甸政府不明救國軍企圖,疑以外軍深入而有久據之虞,發動大軍圍攻,救國軍身處絕地,拚死一搏,終致緬軍損失慘重。且於民國39年韓戰、民國47年「八二三」砲戰之際,曾兩度反攻雲南,佔領雲南雙江、滄源、耿馬等七個地,以為戰略呼應,震撼了整個中南半島!後來,由於中共大軍反撲,及游擊隊後援不繼,只好撤回緬甸基地。之後又有緬甸軍隊的襲擊與聯合國的壓力(緬甸控告至聯合國),迫使此救國軍游擊隊且戰且退而進入了泰國北部的叢林。
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的壓力之下,民國四十一及五十年安排了兩次撤台行動。但是志願留在泰北邊陲山區的軍民仍有數萬人之眾;多數為雲南人,也有少數的四川人、貴州人和少數民族 ( 傜、儸儸、阿卡…),他們都是一心響應政府從雲南攻回大陸的忠貞之士。
雖然進入泰北叢林,卻仍無立足生存之權;為了生存,游擊隊答應泰國政府提議的交換條件:協助泰國政府軍攻打叛亂的泰共,以及在邊境的棉共、寮共。若勝利了才准這群人居住下來。揹著「非法入境」罪名的反共游擊隊,只能接受此議。於是,游擊隊冒著生命危險,以不成比例的四百人加入泰國的軍事行列,由陳茂修將軍領導配合泰國,一舉攻下泰國政府軍久攻不下的考牙山、考科山泰共大本營。
在泰皇的庇祐下,游擊隊持續在泰北邊境的剿共戰役,以生命換來立足泰北的機會。游擊隊解甲歸田之後,「以鋤頭代替槍桿,以耕作代替戰鬥」形成了泰北難民村,現今以「義民村」稱之。(卓素慧調查記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