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蕭勝發、梁德榮、陳桂文、鄭圍福
華人掌握了馬來西亞的經濟嗎?在一般觀念中,華人的勤奮與積極成為事業的老闆,總是讓人以為華人在東南亞地區掌握了當地的經濟,不過,一群來台灣參加僑委會高階經理人班研習的馬來西亞華商認為…
來自北馬的陳桂文表示,檳城的外資廠商很多,在那邊的台商主要是服務Sharp、Sony等電子大廠,以往在音響大廠的四大天王:湯姆森、菲利浦、Sony及Sharp蔽蔭下,呈現一片榮景,如今四大天王已撤走兩家,自然在當地的景氣就遠不如以前。在南部靠近新加坡地區,中小企業利用的資源是人力,早期也是服務美國大廠承包商為主,也因為是緊跟著美國大廠承包商,所以客戶是遍及全世界,面對景氣變化的能力也比較強。
對於華人掌握馬來西亞經濟的說法,四個人異口同聲說:才沒有!陳桂文說:創業對華人來說是宗教,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很多華人經營的店鋪,或許是這種現象讓人產生錯覺。低調的蕭勝發指出,馬來西亞政策還是優惠馬來人,一些重要的能源、通訊等產業還是由馬來西亞人掌握著。陳桂文認為,不必說華人是否比較勤奮,應該是個見仁見智的看法,馬來人的要求不高,對於工作事項也能配合,華商比較要小心處理因為經營事業成功所引發的妒忌問題。
華人為何會成為事業老闆的現象很普遍?負責壽險業務的梁德榮認為跟年代背景有關,早年華人的學歷不高,要進入政府部門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從商人數較多。馬來西亞留臺成功大學校友會秘書鄭圍福指出,早期的華人在當地會遭到排擠,所以創業者眾多,現在因為華人的教育程度提高,能力也獲得肯定,現在進入大企業擔任員工已比比皆是。陳桂文說,有別於華人走向創業,「香蕉人」則是不會中文,只會馬來語及英文,但進入大企業當員工者明顯較多。「香蕉人」是華人給予的稱呼嗎?陳桂文說,未必如此!有些人遇到華人時,會主動表示他為「香蕉人」,意思是不要跟他說中文。
對於這群已是第二或第三代的馬來西亞華人,「認同」不是問題!梁德榮初見面就說要談認同嗎?顯然認同話題早已是家常便飯,留日的梁德榮舉個比喻談認同,如果中國大陸與台灣都派球隊去馬來西亞比賽,他會幫誰加油?他說會看球技來決定,但如果是日本隊跟非馬來西亞球隊比賽時,他會幫日本隊加油,因為他留日,對日本多少帶有點情感。
華商在馬來西亞的生存利基是什麼?他們說往往是跟當地的人脈有關,他們會找到熟悉當地的馬來人,由對方去經營銷售通路,華商則在全世界找適合產品提供給這些通路銷售。現在中國大陸的人力吸引不少廠商轉向中國大陸發展,華商又是如何?他們搖謠頭說:還沒聽見幾個賺到錢,前往投資失敗的案例聽到較多,除非是幾個大企業得到政府支持還能前往發展。
已在企業界擔任銷售主管的鄭圍福還是對台灣有份感情,馬來西亞留臺成功大學校友會一直成立職業輔導,現在是事求人較多,顯示華人比較能自己找到工作。面對馬來西亞華人子弟留臺人數不如以前,他認為台灣還是要能提供較多的英語教學課程,現在留學費用已不太是大問題,學生著眼的是英語可運用在商業範圍較廣,所以希望能有多點以英語表能力的課程,新加坡就吸引不少學生前往就讀。(廖賢龍訪談記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