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

【破解華裔學生的學習罩門之一】96年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教師張月娟



  海外中文學校的華語教師最頭痛的是華裔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要怎麼教?面對最頭痛的問題,正如同台灣許多國文老師面對學生的作文批改後,也不禁感受到這痛苦簡直是「前輩子殺人,這輩子改作文!」

  已有22年教書資歷、現任職士林國中的國文老師張月娟,民國96年獲得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對於閱讀及寫作教學都有獨到教學方法,也已擔任百餘場講座的講師,到處分享其教學經驗。

  雖然對於教母語學生與華裔學生或有差異,但張月娟老師以閱讀策略進行的閱讀與寫作操作教學經驗,仍然能為海外中文學校的華語教師帶來教學實務的觀念。

  張月娟老師一開始就提出基本觀念:閱讀與寫作有無關係?教學時應該先教那樣?關聯性為何?
  張月娟老師引用一個觀念:蠶→桑葉→蠶絲。當蠶吃下桑葉後就會自然而然吐絲。閱讀就是桑葉,蠶絲就如同寫作。所以應該先教閱讀,才能讓蠶自然而然吐絲,要訣就是寫作要奠基在閱讀之上。學生往往寫不出東西,不知從何下筆?就是因為肚子內沒有文采,所以要先輸入才能有產出。

  要讓學生閱讀能有效,教師務必要使用閱讀策略,當教師沒採用閱讀策略教導時,學生是用本能進行閱讀,這也是國外很早就在師資培育時要老師們學習教學策略,不然老師要如何進行教學。老師要對學生使用適合的閱讀策略,透過閱讀策略可以控管學生閱讀的速度變慢、數量變少,這樣才不會讓學生走馬看花、閱而不讀。以往常要求學生大量閱讀,學生往往看書看得很快,看書的數量也很多,但大多數的效果是閱而未讀,到頭來還是沒看到進步的效果。當學生閱讀時,看內容而不看字、詞及篇章,便無法讀入文章內涵。
  張老師的小叮嚀是:採用閱讀策略時,必須和寫作結合,效果會更明顯,但寫作絕不是寫心得,這作法往往破壞學生閱讀的味口。

  張月娟老師提出六個閱讀策略做為分享,第一個劃線策略及第六個結構策略的操作順序不宜變動之外,第二到第五個策略都可以隨老師想法而有變動,讓學生保有新鮮感及趣味性。六個閱讀策略依序是:劃線、摘要、偵錯(修潤)、預測(推 論)、問答(填充)及結構。

一.劃線策略操作:學生開始閱讀前,老師會下指令,學生必須依老師指令劃線並進行閱讀。對於15歲以下學生一定要求朗讀,這樣才能讓學生有眼看、嘴唸、耳聽、手寫的四到學習。張老師是每週挑一段文章,連續五天進行操作。
  張老師示範的這段文章是:
  導師不祝你一路順風,因為一路順風不足以描繪這多采多姿的人生。起伏的旅途,才能造就璀璨的回憶。這未來一路,風風雨雨,喜悲交加,甘苦並嘗,才是豐碩。當你欣喜時,別驕矜張狂,記得更上層樓;當你失意時,別灰心喪志,記得重起東山;當你焦慮時,別自亂陣腳,記得穩住船舵;當你惆悵時,別輕言放棄,記得奮發振作;當你成功時,別得意忘形,記得感恩回饋。

  其操作步驟是:
  1.老師朗讀一遍這段文章。
  2.不跟學生解釋內容。約40秒就結束了閱讀,不跟學生解釋是因為學生會太依靠老師而喪失自學能力。
  3.回家作業是要求學生在四字詞劃線。往往學生會彼此討論,逐漸就掌握住老師朗讀的語感。

  當老師看到學生作業會是把你欣喜時 劃為四字詞,就知道學生把句子當作詞了,當學生會把導師不祝 當作四字詞時,就顯示學生沒聽出老師的朗讀時的斷句。這段文章的四字詞約有12個,學生只要劃出約10個就可以了,並不要求所有學生都劃出正確的四字詞,因為每位學生語言程度不一,不必要求所有學生都一致達到標準。

  劃線就是讓學生儲存詞彙,幫助寫作,當學生有足夠的字彙,正如蠶吃夠了桑葉就會自然而然開始吐絲。這樣一週才10個詞彙有用嗎?張月娟老師認為不必求快、求量,學生真正記住會用就成功了。

  4.張老師隔一天的指示會是:從劃線的四字詞中選3個造句,造句是作文的根基。學生這時候往往會學老師文章模仿寫作。
  5.再隔一天張老師的指示是:找出排比句,並且抄一遍。學生也會慢慢從老師朗讀的呼吸聲感受到排比句,如果不透過朗讀,學生往往找不到文氣,這也是要朗讀的原因之一。找到排比句要學生抄一遍,其目的是讓學生有練字機會,同時要練習專注。有些學生是邊看電視便做功課,很容易抄錯行。
  6.隔一天會要學生仿作3個排比句。某位學生根據以往所累積的詞彙,所寫出的作業是:
   當你決定某件事,別優柔寡斷,記得斬釘截鐵。
   當你遇見別人有難時,別幸災樂禍,記得挺身而出。
   當你在團體中,別一意孤行、敷衍塞責,記得開誠布公。
  延伸學生: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查出若干個詞語的意義,或利用該詞語再做造句練習等等。

  這樣的教學策略是讓學生儲存詞彙,是為寫作打根基,而非只是要學生寫心得而已。(廖賢龍現場記錄)
~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