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提供:素慧
遠從明朝鄭和下西洋,帶動了我國東南沿海的移民風氣,堪稱魚米之鄉的小乗泰國是引不少潮、汕族群移民至此,此族群因來泰經營較早,至今演變成華裔散佈在泰國的各大主要城市,握有泰國絕大部份的經濟活動,成為泰國社會金字塔中上層的階級人士,握有泰國的經濟動脈;政壇上,潮汕族群英才輩出,近代歷任泰國總理多為華裔,可見泰國華人對泰國政經影響力之大。
這裏所指「泰北華裔」,是指在上個世紀40年代因逃避紅禍,而藏身於中、泰、緬、寮交界山區的國民黨游擊兵及其眷屬、逃難者所形成的族群聚落;此族群多為雲南族裔(其中不乏來自中國其他省份的中國人與泰緬邊區的少數族群),族群間因通婚與長時間的相處,多使用「雲南方言」為共同語言,承襲著傳統中國人的價值觀念與雲南人對「天地君親師」的崇敬。近六十年來的演變,已有第三代出現,族群人數粗估應在十萬人以上(包括1989年天安門事件時期有不少來自中國的新人口)。80年代初期,因族群處境窘困,被媒體被露後多以「泰北難民村」稱之,近年來當地為感念中華民國暨海外華人各界之捐輸援助,自本世紀以來多自稱「義民村」以取代「難民村」之稱號;筆者在介紹此族群之際為了與「泰國華僑」有所區別,還是以「泰北難民、難民村」稱之。
泰國疆域近52萬平方公里,行政劃分為76府,分別屬於:泰中、泰北泰南及東北四大區域,其中「泰北區域」包含十七個府,「泰北難民村」十萬人口除了少數是在清萊、清邁市區內,大多分散在泰國北部清邁府、清萊府、湄宏頌府、達府、甘烹碧府境內與緬、寮交界的山區。目前除清邁市、清萊市之外,其餘的「難民村」之土地所有權仍屬於泰國森林廳,泰北難民只有居住權,雖如此但是能夠擁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家,相對於當年流竄泰緬寮邊境,居無定所的日子,這已足夠難民已是由衷感激了。
泰北難民村是以點狀分布在與緬、寮交界的山區,難民因身分因素只能往深山開墾形成自然村落,自行組織「自治會」管理眾人之事,我國在70-90年代其兼對泰北難民村的援助過程中,多以此為「單位」與聯絡的管道。根據當時「大陸災胞救助總會泰國工作團」(簡稱救總),在90年代初期的調查約有86個難民村,90年代杪以增至93之多,這是自然演變,不足為奇。目前在清邁府約有38個難民村、清萊府約有55個、湄宏頌府約6個、達府1 個、甘烹碧府境內1個;因幅員廣大又缺乏實際調查的單位,加上自然演變的因素,所以泰北難民村目前究竟有多少個,只能說個概數。(卓素慧訪查記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