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提供:素慧
中華民國是由漢、滿、蒙、回、藏、苗、傜、、、等等民族所組成,泰北難民村的「華裔」族群是要如何認定呢?文明帶來對各民族地位的尊重,加上通婚、居住地的族群政策等等因素都讓所謂的「血緣」條件越來越模糊了!
緬北、泰北因地形多山,一樣形成許多的民族,各有不同的生活習慣、風俗、語言等等。而中、緬、泰、寮在地理上與中國接壤或接近,人民難免都有崇拜漢文化的心理。因此,當年游擊隊在這些山區「招兵買馬」之際,有不少族裔青年就因而投身「反共」的隊伍,少數民族的女孩子更以能嫁給「漢家郎」而驕傲不已,所以「願嫁漢家郎」這首歌,在泰北難民村弦唱不輟;在泰北地區的孩子有的臉孔五官較深,雖質疑他可能不是中國人,但對方卻可以很篤定的以雲南方言或國語告訴您「我是中國人!」這也讓「難民村」的界定,產生了某種程度的困擾。
在「難民村」的界定上雖有困擾,但村中「雲南人」的地位仍然馬首是瞻。泰國的雲南人在僑團組織上有「雲南會館」,總部設在曼谷速坤逸路,設有會長綜理會務;清邁府和清萊府各有一分會,設有分會長;會長、分會長均由會員中遴選產生,三年一任,連選得連任兩次。自從數年前,僑委會撤除了「難民辦事處」之後,相關國府的訊息佈達、交流與服務,就由「雲南會館」一肩挑起!
在泰北難民村中與漢人一起生活的族群,常見的有傜、擺夷、阿卡(在中國西南稱哈尼族)、拉怙(在中國境內稱倮黑)、甲良(或稱喀倫)及苗族,而村子外圍一定是泰國人(北部的泰國人稱為嘓囉)。當我越認識這些族群也越發現這些族群優秀的一面,各民族的文化淵源、風俗習慣、生活方式都有其特點,正因如此,拼織出泰北觀光事業的濃厚人文色彩。(卓素慧訪查記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