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北華校的制式教室:半截磚牆、木<或鐵>條窗、鐵皮屋頂

香港莒光文化服務成員與泰北偏僻難民村落當地小孩合影 1996年
照片提供:素慧
泰北的僑教一直為人所關注,在於其特殊性,在異域能夠保有如此完整而持續的華文教育,除馬來西亞獨中體系,其他各地已很難看到,泰北僑教的環境也是在各地僑教中所少見,大部份都有自己的校舍,但…,雖然如此,泰北僑教的教學與學習氣氛一直是各地僑教者所羨慕。
依據「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泰北難民村工作團」(簡稱「救總泰北工作團」)在民國八十年的概略調查:當時有六十四個難民村分佈於清萊、清邁、密豐頌、來興(達)、北碧等五府省。人口近六萬名,其中百分之四十三沒有工作能力,十五歲以下的佔百份之三十五,而作戰時受傷殘肢或染重病者占百分之五。平均每家有三---四個孩子。
救總泰北工作團一直到2004年位於美斯樂的「泰北義民文史館」落成才算功成身退。據筆者所知,泰北目前約有九十三個義民村(因時空背景和生活環境的改變,由過去難民村的稱謂改成義民村),幾乎每村每校都由自治會設有補習式的「華文學校」;各村依村子本身的經濟能力招聘教師,課時、科目均由校方依條件安排,雖說非常彈性但也是參差不齊,惟ㄧ共同的特色就是幾乎都採用台灣僑委會提供的教材。
每年暑假僑委會與天主教明愛會合辦「華校師資培訓班」,提供教師研習專業授課的能力;目前泰北華校最高程度應在「高中」,全泰北華校近百所、學生人數超過二萬人。由於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華教,及對未來的一種寄望-孩子是未來的主人翁,海內外關心泰北的團體對「泰北華教」的扶助著墨不少,一部部以人道、關懷、前瞻為基調的旋律在泰北譜出一曲曲動聽的旋律!(卓素慧調查紀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