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僑校經營經驗】泰北建華高中前校長羅秋昭教授












  羅秋昭教授曾擔任過泰國泰北建華綜合高中的教師及校長,對泰北地區的華文教育的見地獨到。

  國際上華文學習的熱潮正夯,學習華文的目的與需求也比過去多元,教授華文除了基本的聽、說、讀、寫四個主軸之外,對「認識中華文化」的需求是無可避免的。語文傳授的目的,不僅是生活實際應用的功能,它更是一種「工具」,傳述文化、思想和觀念的「工具」。
  
  在海外教授華文,前三年可以是以「生活實用」為主的教材,但三年後應該要帶入思想、文化的材料。而所謂的「文化」不是春節貼春聯、端午包粽子、、等等節慶活動而已,每年的同一個時間點都安排同樣的活動,學生不會納悶嗎?這樣的「節慶活動」和「美食」不是中華文化的全部,有位華僑說的很有道理,「文化」是生活中處處可見的才是「文化」,而不是特意做作出來的!像「領袖」、「節儉」、「安土重遷」、「有土斯有財」等等字詞,都隱含著中國人的思維,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這也是浩瀚「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地球村」的形成,使文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容易,接受度高,差異性就顯得少,所以不管是「中華文化」或「當地國文化」都必須要融入教材中。

  學習華文地時間安排上應採「少量多餐」式,維持每天都有接觸,不管是紙本作業、見面問候、電話聯繫甚至是網路交流,以多元的方式保持學生對這個語言的熟悉度;在海外的華文班,每星期只上一堂課,那種效果是比較差的。而目前社會因電腦的普及,使得華文在聽說讀寫的教學上,對於「寫」大都由「鍵盤」代替了,不過對「聽與說」這個部份的要求會更多,教材上要多些「對話」練習。不管如何由教師、學生、教材、教法所形成的棱型關係要能維持在最好的狀況,這樣才是好的教學活動。

  海外華校不像國內的正規教育,一般多是「非營利事業」,但為了大團體,長治久安的財務策略,財務透明化管理、力求自立自足、「募」以募教材為主。
泰北地區與其他地區有所不同,華人聚落的內聚力強,所以泰北地區過去一直都是把華語當成「母語」來教授,上課時間也長,與美國的或海外的華文班是不一樣的經營型態。但因各校資源不同,教學程度尚無法一致,當地華校高中生的「起點行為」差異多,還是得靠教師自編教材,加重白話文比率,調整差異性,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方法顯得很重要(這與國際華教的需求無異)!羅教授表示以她嚴格的「羅式風格」,學生上三至四次書法課就可以寫春聯了!教師的經驗與應變能力是關鍵。但引起「學習動機」也很重要,在擔任建華綜高校長任期內,與「中華民國電腦技能基金會」合作,推動學生電腦技能的認證,蔚為一時風氣!

  泰北華校規模不同、資源不同、所要努力的方向也不同;一般說來缺經費、缺師資、學生差異大是泰北華校三大問題,但這些問題一定要結合家長的力量一起努力;台灣的家長會經營得很成功,可為泰北的借鏡!(葉育婷、卓素慧、廖賢龍訪談記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