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從平面到立體】高雄縣安招國小教務陳俐伶主任談朗讀教學













朗誦是出征的熱情
朗讀是歸程的含蓄
陳俐伶老師本身也是高雄縣教師成長學苑的本國語言輔導員之一,對於朗讀教學的經驗相當豐富。

  朗讀是指清晰、響亮、有感情把文章唸出來,使文章的內容精準、鮮明、形象的傳達給聽眾。所以要求朗讀者的音量可讓別人聽得到、發音能讓別人聽得懂、要有適當的停頓與節奏感、聲調讓別人感覺適當情緒。
  朗讀是將無聲文字化為有聲語言的再創活動,朗讀者要成為作者與聽眾間的橋樑,要是一位稱職的代言人。

  朗讀的教學價值在於可以讓學生學習識字:加強字音、字型、字義的結合,由字音瞭解詞義,讀音要正確。更能幫助教學進行評量:學生是否認識字、是否瞭解課文的意義與內容、斷句是否恰當?朗讀也能鞤助記憶,更可以訓練說話語氣,因為朗讀重視樸實自然,恰如其分。朗讀可引發聽者的興趣幫助閱讀而瞭解文意。
  朗讀不似朗誦的誇張渲染,朗讀的音韻對於感官的刺激更勝於閱讀。

  教師教授朗讀時的三階段:可讓學生在「默讀」中品味/概覽課文,可以運用語詞替換讓學生仔細推敲品味,例如:爸爸補魚去,為什麼不回家。不回家如改成不回來又有何差異?在「閱讀」中領悟,讓學生討論,透過句子賞析,領悟作者的感情。在「朗讀」中體驗,這階段可由老師的範讀讓學生領受文氣,其目的是讓學生聽出對文章的理解,引起學生共鳴,而非讓學生模仿,讓學生本身閱讀時,作到「情」與「文」的結合。這也是一種聽能訓練。

  選擇文章朗讀時要注意文章形式,不同文體在朗讀上的表現方式當然不一樣,學生要調整音高,區別主音;要揣摩人物、凸顯個性;掌握情節、變化語氣。學生可以用語速來分別文章角色。記敘文要表現文章流暢的特色,找出重要段落,適時運用節奏和聲調變化強化段落;抒情文要掌握課文內容動靜節奏,產生抒情與活潑感覺;議論文或說明文重流暢平穩,以表現敘述說理邏輯性;故事有人物、情節、對話,需要多種技巧;詩歌最好能以歌頌讚揚心情讀出。

  朗讀教學的策略:首先要決定文章形式,教師要了解作者背景或寫作動機,並且以節奏教學,可以運用音樂及畫面;進行節奏聲調教學的例句為:
門/開了 爸爸/媽媽/回來了
門/開了 哥哥/姐姐/回來了 
門/開了 大家的/笑聲 都/回來了。
斷詞及節奏便可在朗讀中顯現出來

  由於教學時間有限,朗讀文章儘量與課文結合;揣摩作者時可進行角色模擬,也儘量做到文未出口即先有情;朗讀時的停頓不是思想或感情的中斷或空白,而是繼續和延伸,也就是所謂的語斷意連,停頓應該是配合本身呼吸等生理狀態,以不破壞語意的完整性為原則。

  課堂朗讀的教學方式:課文閱讀/朗讀的指導─初讀課文是指導字詞讀音正確,再讀課文要求是反覆使文句流利,品讀課文是融入情感朗讀,揣摩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

  一般對於朗讀有些錯誤印象:以為大聲念就是朗讀,以齊讀方式來訓練朗讀,注重技巧而輕忽對文章體會和感情,重視文字書寫而忽略朗讀教學,往往因教學時數而壓縮朗讀教學。陳俐伶老師的網頁:http://anitaliling.tw.class.urlifelinks.com/
(廖賢龍現場記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