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處在世界潮流中的一份子,許多時候是受環境限制而未能看清自己所處的環境,在熙熙攘攘中隨波逐流。「回首歷史」稍緩速度,或許能鑑古知今;除此之外,黃教授的演講開啟我們對文化教育「見微知著」的思辨能力,從「比較方法」框架出當地社會運用「教育」為「政治操作」的條件。
黃教授首先了他說明以社會學的背景,何以跨領域進入了「華文教育」這個領域?以及為何是以香港暨新加坡這兩個地方的「比較教育」著手來了解這兩個社會的國家權力形構?
從解釋葛蘭西(Antonio Gramsci)的「霸權」、奇連(Andy Green)國家權力形構(Sate Formation)一詞開始,黃教授就逐步引領我們撥開一般政治機器的外象,看到香港與新加坡崛起背後的辛酸與諸多操縱的因素(黑手),那就是海外中國人-次等公民的奮鬥過程。也看到了背景相同的兩個「地區」,為了生存與國家發展所衍生的兩種不同教育策略\模式與華文教育。
新加坡和香港過去同樣都有濃厚的殖民地身分,然經過「去殖民化」、「去華化」到最後只剩下「物化」甚至是「工具化」的「中國文字」,蠶絲般地維繫著與文化中國的關係?就如同學問的「如果去掉中國文化的屬性,那新加坡的華文教育還剩什麼?」
在追求一個全新的國家「新加坡」或絕對自主自治區的「香港」之際,「華人」或「大中華」這樣的標籤,到底是一隻揮之不去的陰影還是一道加冕的光環?在追求自治與發展的過程,他們的確非常值得我們肯定,然不可否認的「教育」是「國家」的重要一環,新加坡和香港如何因應國家發展與華文發展的潮流,正考驗著當地政府、海外華人與關心華文教育的人們!(卓素慧現場記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