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組第三次論文計畫口試已經於上週五(12/11)圓滿落幕,五位發表人的辛勞成果得到了老師們寶貴的意見和指導,相信有了更精確的方向以後,論文之路會更明確,走得更紮實。
在場也來了一些觀摩的同學,想預先瞭解論文計畫口試的流程、模式,及提計畫者會面臨的提問、思考建議等,當然當天並沒有安排同儕分享的時間,所以覺得也許可以分享在部落格,以一點點微薄的經驗發起議題,和有興趣的同學們一起討論。
一個較完整的論文計畫應該有哪些架構呢?綜合當天所有發表人所呈現的大致架構包括:研究動機目的、問題意識、研究方法、文獻分析、研究時程、論文章節安排、參考文獻這幾個部分,而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常被提問及建議的,其實是「論文主題」本身,老師們瞭解了研究目的、動機和方法後,通常會予以「題目」一些建議和質疑,一個好的題目要具備足夠的概括性、立體性,精確而不贅言,響亮但不誇張,必須與研究設計緊密結合,主副標題依據針對性適當安排,就如吳老師所說:「當主題夠精確的時候,研究方向就會清楚不模糊,研究者就不會感到茫然。」
然而不是每個人一開始都能有夠精準的題目,所以文獻的閱讀變成很重要的部分,以大致的主題為方向蒐集文獻,一邊讀一邊注意標題可能修改的必要,在完成論文計畫的過程中,我發現「文獻整理」的部分扮演著極關鍵的角色,當你開始讀文獻,也開始跟著論文、專書裡的「參考文獻」循線搜索下去,會發現原以為匱乏的資料泉湧而出,要是沒有針對你的特定主題的資料,就要「再往上一層」蒐集,舉凡與你的研究片面相關的議題、與你的研究主題不同但方法可能足供參考等「旁敲側擊」的文獻,或者能參考可更廣泛運用的學術理論,讓論文更有理論背景的支撐。依據自己的經驗,當文獻整理到一段落,其他部分就會自然而然的呼之欲出了,你將因為掌握了文獻,知道自己能寫的架構是什麼,別人說過的是什麼,能訪問的對象、能問的問題是哪些。
口試是一個可以讓當局者透過旁觀者點醒許多盲點的機制,透過老師的建議可以讓自己更多方面的思考、省視自己的作品,也會讓論文之路更加順暢。(葉育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