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行跡德意志】漢堡中華子弟學校參訪




照片提供:鳳圻
步行碼頭,蒼雪覆蓋地表,
天時晴,水綠之都漢堡,
寒冬時節湖面早已結冰。

  此行造訪漢堡中華會館旗下中華子弟學校,自1961年創校歷經八十個春秋,Oderfelder街道的西式建築為漢堡華僑募捐自籌資金的成果,於是華人子女終得安學之所,中華會館隨之遷入。今日所見之漢堡華僑服務站即以為此作為據點,向外服務。
  
  理監事會為學校運作主幹,亦為統籌資金與提供金費之來源,全為老僑,故亦如海外其他歷史悠久之僑校,面臨斷層問題,老僑與新移民之間或為成長環境、價值取向、政治與文化認同,交集不易。

  筆者透過熱心華商介紹,與中華會館張紹德理事、許美娟秘書接觸,週六於讀經班觀摩,授課老師十分認真,其中一名學生即為自身子女。學習者年齡層平均為7歲左右,時有青少年加入。教材使用讀經文教事業的學庸論語,力求朗讀背誦,為灌輸古籍,養成學生從小習於四書五經,就如早期國內學生須熟背古文,雖年幼難以理解箇中涵義,卻亦經由背誦以達“撒種”之效,日後生長,為文便能即時運用,行雲流水,何來寫作學習之需?另有書法班之文化活動與語言課程。

  惟近年來台系華人經商不易,大陸移民日增,學生市場亦有受到擠壓之可能,如何在傳統與革新之間取得平衡與共識,為該校面臨之挑戰。張理事早期經商,晚年奉獻大量經費予中文學校,受長輩家庭教育影響,雖處身海外,卻極具強烈國家認同,德意志始終不是最美的家鄉。父親張大勇先生為歐洲華僑團體聯誼會及歐華年會之創辦人,2009年首度於台北舉辦,集結歐洲僑界領袖,支持中華民國政府。

  海員、餐飲從業人員、經商與留學者,為漢堡華人主體。據載,二次大戰前曾有小型唐人街雛型,至今難以恢復,加之華人散居各邦,無專特之集散地,中國城未嘗正式出現。漢堡既為德國對外商港,重要性不言而喻,冀台系中文學校有更多可能,拓展教學市場,為中文教育之向外延伸,長出新枝枒,藉以生生不息,永續經營。(張鳳圻實地訪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