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兩岸僑務破冰】專訪華僑救國聯合總會簡漢生理事長

DSCF2600

「華僑救國聯合總會」簡稱「僑聯」,組織涵蓋全球各地僑區,設常務理事九十九人、理事五百九十九人,由四年一次的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目前尚有團體會員一千一百餘個(不接受個人會員),與將近兩千位的名譽理事、顧問,都是經由三個月舉行一次的常務理事會議,或一年一次的全體理事會議通過後遴聘。

談起僑聯的緣起,簡漢生理事長說起他們與國民黨從1949兩岸分治以來的淵源。當時,海外各地僑領、僑胞,對於 孫中山 先生所創建的中華民國,有非常特殊而深厚的感情,乃紛紛建議召開僑務會議,以期匯聚海內外僑社力量,貢獻華僑救國之大計,故當時的 蔣總統乃任命擔任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兼中國國民黨中央第三組主任的鄭彥棻先生,於1952年10月21起,召開一連7天之第一次「全球僑務會議」,集會地點在台北近郊新北投之「僑園」,即今之「華僑會館」。

台灣一路歷經國民黨執政、政黨輪替,馬總統上任,僑聯的角色隨之調整,從原先黨政合一時的「中間身份」,到民進黨執政時受「人團法」限制的民間團體,到現在成為獨立機構,始終堅持不變的立場,維護民主、自由、反台獨,謀求中華民族之永續生存及發展。

最近僑聯在許多場合逐漸有機會與大陸「僑聯」交流,簡理事長解釋著,之所以聯繫上其實是因為與「中華全國歸僑聯誼會」剛好都簡稱「僑聯」,而因為政策走向的不同,台灣以服務海外僑胞為主,大陸則以輔導「歸僑」為目標,包括海外僑民本人、其中國原鄉眷屬,並「上下溯及三代」。簡理事長表示,大陸地區由於人口眾多,習慣以「分類管理」模式對不同類型的相關人口加以管理,所以歸僑聯誼會的組織層級大至中央小至鄉鎮,結合十分緊密。兩岸接觸以後,雙方都覺得對方的僑務經驗值得互相參考學習,未來在海外,希望大家能一起服務「華人」。(葉育婷、廖賢龍採訪記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