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來自中華文化】馬來西亞飲食文化



照片提供:司徒佩佩

  由移民社會發展而成的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會集了各個方言群,促進了各方言群的文化交流。觀察現今馬華飲食文化,發現各個方言群的飲食已為大眾化。這種具有地方色彩的飲食文化,帶動大馬旅遊業,且揚名海外。

  依據維基百科,試舉二例起源於中華文化的大馬美食:

(一)肉骨茶
  肉骨茶,大馬華人都以閩南話「bah-kut-tê」稱之。顧名思義,肉骨茶是用豬肉、豬骨熬成的藥材湯。相傳在清朝末,華人為了生計南下謀生,閩南人聚集在巴生深水碼頭一帶,有的從事搬運工作;有的從事採挖錫礦。為了補充消耗大量的體力及抵擋炎熱的氣候,南下華人把一些普通的藥材(黨當歸、熟地、黨蔘、枸杞、玉竹、川芎等香料),熬以肉骨進補。此食譜世代相傳,成為人人喜愛之美食,並包裝成肉骨茶包,銷售海外各地。

(二)海南雞飯
  海南雞飯為海南人的美食,起源於中國南島的文昌雞,雞隻以熱水川熟,白飯以雞油、雞湯燉煮。馬來西亞為回教國家,以豬肉為主的食物具商業限制。海南雞飯因不受限,得以推廣。各族群皆能品嚐。馬來西亞聞名的「The Chicken Rice Shop」以連鎖的方式經營,分布東、西馬以及新加坡,備受好評。

  馬來西亞華人飲食文化具其地方代表性,當地亦製作飲食節目-阿賢人情味,介紹及推廣大馬各地美食。另飲食文學作家-林金城,因經營飲食部落格而出版了《知食份子》一書。可見大馬對於飲食文化的推廣,已逐見績效。(何保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