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

【菲律賓教學現況】半個台灣女兒的鍾老師

  來自馬尼拉一所華校的鍾老師和台灣有一段很深的淵源。鍾老師的父母是菲律賓華僑,曾在台灣住了好多年,鐘老師在台灣長大,受教育直到高中畢業才移居到菲律賓,可算是台灣的半個女兒。

  遷到菲律賓時,鍾老師的弟妹都還小,接受的是菲律賓當地的教育,在思想和觀念上與鐘老師很不一樣。她感嘆菲律賓社會太過西化和開放,並不重视灌輸中華傳統價值觀(如:忠孝仁義、禮義廉恥、尊師重道),如果家長忙碌未能在品格上好好教育下一代,就得單靠學校教育對學生進行品格教育了。鐘老師談話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在台灣的生活經驗對她的一生起著重要的影響,相信這一片陪伴她成長的土地而言帶有許多美好的回憶吧!想起台灣,她表示會想起台灣的小吃和基督徒。談及對大陸的印象時,鐘老師認為它發展速度之快讓人刮目相看。

  鍾老師任教的中學是一所基督教學校,在菲律賓,基督教會或天主教會創辦的學校為數不少。該學創校至今已二十幾載,是由一個信仰基督教的家族開辦,辦校理念是讓基督徒的小孩能接受教育。這所學校在當地是一所貴族學校,位於金融區,所以學校菲化的情況明顯,華校特徵不明顯,很多學生不具純華裔血統,母親為菲裔,父親為華裔。再加上辦學素質佳,吸引了一些來學習中、英文的韓國人和香港人,學生的背景多元,儼然是一所國際學校。有趣的是,學生人數約八百人的中學就有約二十名韓裔學生就讀小學部。原來韓裔家長認為在菲律賓學中、英文的費用比很多地方來得便宜,於是將孩子送來念書。她認為華校開放走向國際化是大勢所趨,更多的非華裔入學並不會剝奪華裔子弟的權利。鍾老師還透露,她服務的學校在韓國頗有名氣,為孩子找學校的韓國家長還特地要求當地旅行團帶他們到該學遊覽參觀呢,該校的學費可不便宜,幼稚園小小班課時每天僅兩小時,一學年的學費就要七萬菲幣。當地的華人多處於社會的中上階層,孩子都能受教育,即使有少數學生的家境有問題,也能向校方申請獎助學金,華社不會讓華裔子弟失學,目前該校正計劃開辦大學部。

  由於學生的背景多元,在教學時無法避免的必須使用英語和菲語輔助教學。起初該校使用的是僑委會編的《菲律賓華語課本》,教的是繁體字;但不少家長投訴說孩子到大陸去都看不動簡體字,校方就在壓力之下,三年前改用大陸學者編的全套《漢語》教材,轉教簡體字,這套教材還附有一張CD,內有豐富的數位化課文內容、遊戲、朗讀、字詞(附簡單的英語單字對照),老師們運用起來很方便。沒學過繁體字的學生比較喜歡簡體字,年紀較長的學生反而喜歡繁體字,所以她認為這無關簡繁筆畫問題,而是習慣的問題。雖然學校使用全套的簡體字教材,但鍾老師認為參加研習班能豐富教學知識,所以堅持參加,她也覺得簡繁體並用是最好的方式。

  談及中華文化教學的情況,她目前使用的中學的課本中有涵蓋一些中華文化的內容(如介紹萬里長城)小學課本中有關中華文化的內容並不多。她就曾經帶學生實際走訪菲律賓的中國城王彬街,學生到那裡需要應用所學的華語買東西和殺價,就能真切體會到學習華語的好處;鍾老師也曾帶學生團到北京和廈門學習中華文化,這樣的學習之旅增加了學生使用華語的機會和興趣,學生也很喜歡在那裡上的武術課、國畫課、書法課等在菲律賓無法學習的傳統文化。很多經濟條件好的家長也很鼓勵孩子年年都參加這樣的海外文化課程,菲律賓富商陳永栽(菲航的老闆)也年年出巨資贊助這些學生出國學習,還出席他們的結業儀式,和學生搭同一班飛機回國。如果能將這樣的文化課程帶到菲律賓進行,她的學生們必定會非常樂意參與。聊及台灣是否能開發一些創意文化課程(如繪本製作)吸引菲華校生學習中華文化,提升對華語言文化的學習興趣,鍾老師表示這是一項值得進行的嘗試,預計學生的反應不錯,當地的老師也會樂意配合推動此類文化活動。 

  談即師資來源問題,她服務的中學雖然是教會學校,但是並不要求教師是基督徒,畢竟師資難尋。師資缺乏是菲華教育當前面臨的棘手問題,雖然菲律賓政府有意將華語規定為大學課程中的外語必修課,但華語老師供不應求的問題阻礙這項計畫落實。這一方面大陸所開辦的孔子學院就有足夠的師資,開辦了一系列供學生、教師、商人、各界人士甚至外國人學習中文的課程。鍾老師希望台灣政府也能開辦類似的學院,讓完成中學華文教育後仍有心學習華語文和文化的年輕人不會因為沒有學習的管道而中斷華語文的學習。另一方面,鍾老師表示以其他語言輔助教華語是菲律賓普遍的情況,台灣方面可以為必須以雙語甚至多語教學的華文老師體供一套雙語教學的指導原則,幫助教師曉得如何從雙語教學過渡到以華語教華語的教學指導。

  願上帝繼續祝福對華文教育充滿熱忱的鐘老師!(尤思怡訪談記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