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99級新生】 郭之恬



剛從林語堂先生的唐人街神遊回來,
我非常榮幸能拿它做為我的上課文本,
從東海中國文學系畢業的背景,
讓我心心念念想發揚中國浩瀚的五千年文化
但即使心中藏著如此的使命感,仍然得先跨過生活這關,
因此在進入碩士生涯之前,已涉足華語教學界,

還記得,我教的第一班學生是遠從拉丁美洲來的三個高中生,我不會西班牙文,他們英文也普通,所以我們立刻進入了全中文的世界(非常好:)從一開始把褲子說成「屁股的衣服」、老師你的頭髮很「矮」(學生以為高tall的相反就是short,而short就是矮)

到後來能自己寫一篇來台感言並且在全班台灣學生面前發表,這中間不管是學習中文的辛苦、文化差異的適應以及彼此觀念的溝通等,都讓他們成熟不少!無形中,我覺得我跟學生一起長大了,也一起分享了這一年酸甜苦辣的時光,這也是教書最令我著迷的地方。

如果華語教學是一份值得耕耘的路,那麼此時此刻身在僑教與海外華人組的我就更有義務把這條路走好。

記得顧百里老師(詳見註)曾有感而發:「就算我可以用流利的中文和大家溝通,但我始終是高鼻深目,就算我非常認同台灣和中國的文化,但在大家的心目中,我依舊還是個外國人。」

聽顧老師說完這席話的同時,相信很多人會和我一起浮現「認同」這兩個字,前面加上國族也好、文化也好,其實最感慨的我想應該不是顧老師,而是許許多多身在海外,也許回來過,也許從未回來的華裔青年們,他們不像顧老師一看就是個外國人,他們最辛苦的在於外表看起來跟亞洲年輕人沒啥兩樣,但一碰上了,彼此就知道,我們不一樣,像之前參加學生跨校辯論大賽時,一位華裔學生坐在外國學生區,他代表「外國學生」隊,他的母語是英語,他只是來台灣學習他爸媽的語言,當被問起「你是哪裡人」時,他毫不猶豫的答美國人。

這從來都不是個特例,或許因為膚色髮色的關係,華裔青年可以比白人更快融入亞洲;但在融入中間所要面對的認同感、文化距離感和兩地社會無形中給予他的要求和壓力,我身為他們的老師,身為一名站在第一線的教育,該如何幫助他們、如何給予他們有效的協助,都會是我必須面對的課題。

最後謹以林語堂大師的一句話與親愛的學長姐、同學和未來的學弟妹們共勉之

希望大家效法林大師學貫中西的精神,立足林口,放眼全球!

「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     有不為齋 林語堂

(註:顧百里老師Cornelius C. Kubler為本學期客座教授,早年專做外交官FSI中文培訓工作,
  現為麻州威廉大學東亞系主任 ,德裔美國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