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海華選修】區域華人(一)─導讀就是明星投手練球的課

授課計授:吳龍雲 博士 第一次上課感覺是一門歷史課,跟自己想連接的僑教領域有很大落差,但在第二次上課中,已不僅瞭解到東南亞華人社會的變遷演化概況,也開始感受到上課內容可以如何運用到僑教領域,甚至是華語文教學對象的中高階程度的學生。
  2004年居住在加拿大時,房東是來自新加坡華僑的第二代,英文的First Name是Tan,中文姓氏是陳,我總是有點好奇,為何不是姓譚或相關發音的姓氏,有一天就突然問了這個問題,他那來自台灣的太太在旁就說了一句話:「你用台語唸唸看。」我在不到0‧5秒的時間就知道答案了!沒想到三年多之後的這堂課,我才真正知道了答案。
  這堂課主題是星馬地區華人社會中的宗親組織,談到檳榔嶼邱公司的宗族輩份排序,其中談到是根據閩南話的羅馬讀音拼寫而成,讓我馬上想到加拿大這房東姓氏的發音;下一堂課上到密秘會社時,談到英國佔領新加坡之前,就已有華人已是棕兒茶種植園的主人,其中姓陳就具有潮州人特徵的明證,進一步更知道其方言源流,可能跟潮州人、閩南人及海南人的方言集團有關。再由海南人當時未必已先涉足馬來半島,福建人中又未見棕兒茶種植先驅的記載,所以可以有把握推論陳姓人士是潮州籍種植園主。
  這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情形屢見不鮮,在對外教授華語的課室中,對於初階的外籍學生可能還未必會面臨到什麼問題,但要教授中高階級的學生時,文化一定是不可或缺的教材元素,我真的能教到、教好且教對嗎?如果面對高階班的學生,「為什麼?」將是每天上課前揮之不去的夢魘。
  吳龍雲老師未必是針對要教授華語文或文化教學的內容來設計授課,但隨著一一深入華人社會,的確開啟了華語文的文化教學寶庫,這課程可能對要往海外華人研究領域的同學也有另一番的收穫吧!2008年很幸運選修這門課之外,更幸運的是只有三位學生,上課地點已改到林口校區,光是地點就讓想旁聽者怯步,使得我們在課室中有更多可發問及討論的時間,師生間的對話也更易暢所欲言。

區域華人(一)授課小檔案

(一)研讀主要書籍:共有16本參考書目。

(二)課程關聯性:因為還有區域華人(二)課程,本以為是接續課程,後來才知道只是不同兩位老師授課的區分,2008的區域華人(一)是針對東南亞華人社會,區域華人(二)是針對北美華人社會;有沒有選修區域華人(一)並不影響是否可選修區域華人(二)。

(三)課程內容:根據吳老師所寫授課大綱,這課程是以東南亞地區的華人為對象,著重討論華人社會重要議題。求深入而不求廣泛,由小處著眼以見其大。課程設定在東南亞地區,也同時將東南亞理解為由各個不同國家或殖民地所組成的區域,華人置身此中,亦有其特定的時與空條件,形成華人自身的特徵。如何理解、如何把握華人之間不同的特徵,作為理解東南亞華人的方式之一,實為課程重要目標。

(四)上課方式:以學生導讀指定章節,帶入師生間的討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