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務工作要憑良心—
黃海龍擔任華僑協會總會常務監事召集人(監事長)之前,就長年進行服務僑胞工作,所以深深感到這工作是不僅要用心體現,而且是項良心工作,因為在海外服務僑胞時,有時是實務、有時看不見,應用之妙常純乎一心。
黃海龍監事長為美國波士頓大學精算研究所碩士,先前在僑務委員會期間,曾長期奉派在美國波士頓及夏威夷負責僑務工作,推動僑教與台商組織發展、成立台灣觀光展覽館、中華文物展覽館等,2006年還出任國際美慈組織東亞太平洋區大使,以志工精神促進我們對外國際慈善行動合作關係。
黃海龍監事長認為,海外僑務工作不宜有政治意識型態,不管是老僑、新僑,只要為國家辦活動時,任何人願意參與並支持該活動都可以,這樣就可以把活動越辦越大,也就能讓當地政府重視僑胞心聲。因為有時候當海外僑胞活動辦得盛大時,到場人數越多也就代表當地選票的存在,所以當地政府辦活動有時會忌諱邀請我國代表處人員時,反而僑社這時候就發揮與外交人員協同合作的功能,可以要求當地政府也邀請我國外交人員一起參加。
華僑協會與政府僑委會的功能並不衝突,反而當政府力有未逮時,華僑協會可出面幫忙,有些僑居地雖沒有分會組織,但是有協會顧問或是好朋友,所共同建立的綿密人際網路正可以跟僑委會互補結合。
海外僑社的確面臨很多的挑戰,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有華僑者的身份,但是海外僑社陸續發生易幟情形,尤其是大型的僑社或僑校都已有對岸人士藉由人多勢眾的合法選舉方式進入,然後大幅改變僑社或僑校的作法。黃海龍監事長說這種情形從十六年以前就一直進行到現在,所以也常呼籲海外僑胞要重視參與僑社組織,並且應在法規方面進行修正,對於該僑社曾大舉捐獻或有卓著功績者都應保有該僑社決策組織的一席之地,這樣才不會被對方「整碗捧去」。
華僑經濟推動上,台灣在創意及觀光產業可結合僑胞一起參與,也應該幫助僑胞在海外賺錢,政府在這些方面已有經濟部招商或僑委會推出研習課程,成效都不錯。
在海外僑教推動方面,黃海龍監事長也常提醒美國中文學校主事者或老師要常去美國教育部網站,上面有對少數族裔的教育補助計劃,都是一個很好申請經費的管道,畢竟在海外辦僑教,當地可投入的人與錢都有限,所以要知道如何爭取資源。海外華僑大概可分為老僑、1949年後的新僑、經商的台僑、東南亞與港澳、大陸赴海外者,這些華僑在海外對立不大,雖有正、簡體字的競爭,但多元選擇反而是件好事;目前著眼應該是怎麼把僑教結合國際中文熱潮,漢字應用該更實務,也就是:國際化、現代化、藝術化、科技化及多元化。
服務僑胞的工作是永不止息,每一段不同時空背景,僑胞都有不同需求,卻都有基於血緣、文化的深厚歷史因素,值得我們去認同與關愛。(鄭月雲、葉育婷、廖賢龍聯合訪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