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文化傳承人物】竹板王子林文彬:如何讓聲音有表情


  竹板快書應該算是華語文教學者最容易上手的文化技藝吧!但真的有那麼容易嗎?竹板快書的精髓又在那裏呢?就讓台北曲藝團藝術總監,也是圈內稱之為竹板王子的林文彬老師告訴我們:如何讓聲音有表情! 林文彬老師對目前教育體系對學生的語文教育深不以為然,但也只能秉持盡一己之力的方式「做多少,算多少。」談到語文主體性,語就是立體說話,文就是落字;文是濃縮的語,語是放大的文,所以彼此間存有白話文轉為文言文的巧妙關係,也造就半文半白的結果。但是現在年青小孩以火星文或諧音當作樂趣,逐漸脫離語文的規範。
  認識竹板快書的第一件事應瞭解:竹板快書的重點在於口中所說之事,而非手中所打的竹板。要讓別人聽出竹板快書的精彩,聲調力度、咬字清晰、切詞的節奏感是必須掌握的重點,至於手中竹板不過是配合口中說話的節奏而已。
竹板快書的訓練在初始階段,可以簡單拍手打著節拍進行,主要是練習一句話中的詞節區分,可以用一段課文朗誦練習,把句中的詞節標示出來,再依詞節給予節奏,節奏當然有輕重之分,對節奏自然必須有所掌握。因此,一段竹板快書是感覺統合的訓練,腦中記詞、手打節拍、嘴中斷詞、說話還要有力度,整體一氣呵成就是無形中訓練了自我的感覺統合。等進入下一個階段,就可以練習比較具有故事情節的段子來說。
  初學中文者對聲調視為一大困難,主要是一些地區的語言本身沒有聲調存在,所以學起中文感到吃力,聲調掌握不好就形成怪聲怪調或是洋聲洋調。林文彬老師認為,三聲往往是初學者的最大問題,這時候可以首先練習a、e、i、o、u等單音的四個聲調,讓學習者熟悉每個聲調大概的位置,要注意學習者在尾音不要拉長,一拉長音就會把聲調帶高而顯得腔調不對勁;此外,練習三聲時,也不要先練全上,因為有時字詞相連的變聲會迷惑學習者。
聲調表現可以單純是依字音,但含有情緒在裏面的聲調又大不相同,特別要注意二聲與四聲兩者間的距離,這種距離可以讓整個聲調表現出不同的高低起伏,一句話以機械性的字詞排列,可以依情緒變化出不同的聲調。聲音是具有可塑性,抑揚頓挫是看聲音力度,急徐快慢、高低起伏則是視說話速度,不過,聲音有情緒地延展較難做到。
林文彬老師是道地的台灣小孩,但平常說話或是上台表演完全聽不出台灣腔,林文彬老師對腔調問題相當不以為然,他認為腔調不是說話或表演的問題,而是聲調緩急、抑揚頓挫才能讓聲音有表情。音色是每個人與生俱來,即使是帶有台灣口音或是客家口音的中文仍是很美,社會有時候存有要說標準中文的規範,未必是正確做法;從電視上的一些廣告旁白,聽到旁白者的台灣腔反而更有感覺,如果是標準腔調的播報,一天聽下來會很辛苦。
  至於台灣人說中文被嫌棄不標準,林文彬老師解釋,那是「共鳴」問題,這問題只能意會而難以說明或是可以指導,北方人自然會使用鼻子去共鳴發聲,南方人都是用口、喉去共鳴發聲,所以北方人在發音方面顯得厚實。
  咬字方面的要求,重點是要能收住發音,初學者可以先練單字再切詞節練習,詞節間也要注意咬字清晰,當然辨四聲在咬字中是很重要的一環。字與字之間的速度與句子中的重點要如何處理,都是要注意之處。但現在社會的價值都呈現「重音忽聲」,不論是演講或朗誦都可看到這種現象。
  至於初學者往往集中在手中的竹板,林文彬老師認為是難免,但非常強調真正重點是口中所說而非手中所打,說話就像是人的本體、竹板是衣服,說話要呈現的內容是可以用衣服來搭配,竹板是烘托說話的內容。
  竹板快書是最簡單入門且易掌握的文化技藝,也最能夠凝聚一個人自我感覺統合,等到熟悉之後,還有興趣者可以往說唱藝術的「說」:相聲或說書發展,也可以往「唱」:大鼓或彈詞發展。(廖賢龍訪談記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