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東南亞華人在台灣是股主流,對於身處馬來西亞當地的研究學者而言,台灣在研究方面仍有多處尚待努力,至於台灣與日本的學者研究則明顯在經費與態度有很大差別,成果也明顯有差距。目前台灣研究馬來西亞華人集中在華文教育、文化及政治等議題,事實上,馬來西亞的會館、方言群、新社(New Village)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議題。
如果以日本研究馬來西亞華人作法與台灣進行比較,可看到台灣研究者往往是短天期前往馬來西亞當地,找到所需資料後就返回台灣,拿到資料多為二手資料而非檔案史料。分析可能的原因是前往國家檔案局找資料,必須先提出申請並獲核准,前往國家檔案局之後,除有些資料受語文限制不易閱讀之外,必須長時間在檔案局內尋找資料並進行影印等工作,要花費不少時間。台灣研究者在馬來西亞進行研究時,有的優勢是容易找到僑社幫忙,並且有親切感。
反觀日本在文部省的經費支持,再加上已從事數十年研究經驗累積,所以日本人知道要跟馬來西亞當地學術機構保持良好互動關係,以取得一些優勢及協助,比如說要前往國家檔案局找資料,就必須先獲當地學術單位推薦才能進入檔案局。此外,日本研究人員存在語言障礙,但研究者往往在當地住上三至六個月以尋找資料,甚至有研究者前往跟土著學馬來語,以更深入了解資料的尋找與解讀。
文平強主任是受英文教育,本身專長是地理,曾任馬來亞大學教授,目前退休後到華社研究中心(華社)擔任主任,因為華研本身可提供研究員待遇不如大學,所以研究員紛紛進入大學任教,華研本身尚無法投入研究行列,現在只有文主任一位研究員,所以華研主要是主持研究計劃進行。華研對台灣投入馬來西亞華人的研究十分歡迎,文平強主任表示,很願意建立台灣研究生在華研的一個合作基地,不過也只能提供一個辦公空間讓研究生可進行研究作業,經費等則須研究生自籌;華研目前定期出刊的學報也很歡迎研究生投稿,主題跟馬來西亞華人有關即可,包括:台灣在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僑生在台灣的情況等等都是可接受議題。
聊到研究方法時,文平強主任不免說上幾句,以前他作研究時也沒根據什麼研究方法,但現在看到的論文好像都強調是依據那些研究方法進行,實質審視看到的是有些論文是刻意與研究方法扣在一起,看起來是格格不入。
至於馬來西亞的語言政策,文平強主任看法是馬國執政當局的視野較內向,不重視經濟語言的華文,還沈浸於以往馬來世界的馬來語,所以從未強調過中文,馬來西亞年輕人在學習方面是以英文為主,小學可能還有不到10%的非華人學生;馬國現在是限制華文學校數量,看起來千餘所華校的情況隱藏的是學生人數不平均,市區的華校學生人數可達上千,但鄉下的華校可能只有三五個學生也是一所華校,馬國只允許華校移動,也就是可以把鄉下的華校移往市區,但一邊要鄉下華校董事會、家長、學生等同意,一方面要能在市區找到土地興建校舍,實質操作的困難度很高,所以可見到的是華校在市區無法擴增,鄉下的華校數量持續遞減。(廖賢龍訪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