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6日 星期四

【華語中心主任的一堂課】文化大學華語中心前主任林繡娟

  台灣華語師資培訓班過去幾年如雨後春筍般竄起,培養出許多華語文教師在台灣各地流浪,反觀華語文產業卻是積弱不振,其中的關鍵在於華語文產業欠缺行銷管理人才,在文化大學擔任過9年華語中心主任的林繡娟十分清楚這問題的影響。
  一位華語中心主要幹部很可能是需要跨領域的背景,行政管理是主要工作,行銷及管理其中很重要的項目,如何對外建立品牌,讓學生願意到這機構學習中文,對內作好對教師的管理,能夠提升教學品質與水準,對師生及整個華語中心都是很重要的事。
  如何作牽涉到許許多多環節,也未必是一個人說了就算,但在個人能盡到的職份方面,找出與其它華語中心不同的特質轉變為更具說服力的優勢,可以朝品牌經營這方面去努力,比如說:重視數位教學,很可能就讓人馬上連想到那個華語中心,這種品牌建立是必須長期經營。
  說到教師管理這方面,談「管理」未必適當且太沈重,更貼切的是機構與教師的理念是否符合,一位華語中心主要幹部能做的是更多的鼓勵與協助,老師也跟學生一樣,需要得到肯定與鼓勵,隨時肯定鼓勵教師是很重要的作法;此外,文化大學稱之為的「行動式管理」也很有幫助,那就是下課的時間,華語中心主要幹部應該去跟教師們閒聊,除了建立彼此一體的同事情誼之外,肯定教師的辛勞、發掘師生可能的問題、溝通教學理念等功能都可在這行為中產生。
  教師評鑑是必須要做的事,除了學生在課程結束後的問卷進行評鑑之外,華語中心主要幹部或是資深教師進入課堂旁聽也是很重要的事,這作法在北美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在台灣還是有很多待努力的地方,教師本身常覺得不被尊重,學生也會覺得是不是教師有狀況了,為何教室後面多坐了外人來旁聽。事實上,旁聽功能除了評鑑教師課堂的表現之外,更重要的是進行經驗傳承與協助教師,有些是教師沒發現到的狀況,藉由旁聽可以讓具經驗的資深幹部或教師發現,在課後可提供給上課教師意見;有些教學方法或技巧,旁聽者也可以在事後跟上課教師一起討論。
  就如同進入課室的旁聽對華語教師希望帶來的是正面助益,鼓勵華語教師進修是另一項必須要進行的工作,可能是去外面進修,也可能是內部研討,進修對老師同樣是很重要的事情,進修內容不必限定是跟語言教學有關,各種進修對華語教師都是有幫助的,語言教授本身不單是語言,還包括文化、生活、藝術等等,那怕是運用烹飪的知識帶入華語教學,對學生都是有幫助,進修對老師是件很重要的事,當然對華語中心本身要提高教師素養也一樣。
  內部也可以進行進修,由資深老師帶領華語教師進行教案研討,大家交換教學心得與分享新的教學理念或教學法,花費的時間與金錢都不多,但對這個機構教師的教學品質與水準能提升的程度卻無可限量。甚至還可以進行跨語言教學比較,找教授外語的教師跟華語教師共同討論,分享教學方面的經驗可作為借鏡的地方。
  鼓勵教師除了隨時肯定之外,在內部刊物或舉辦活動來肯定教師也是很好的方式,更會讓教師們覺得被肯定,也會感受到對學生要有更大的責任,獎勵不單是靠金錢物質,尤其對華語教師而言,那股熱情與使命感往往不是因為金錢物質能取代,所以,教學努力被肯定更是重要。
  9年期間親身經歷台灣華語文教學的起伏,林繡娟相當認同台灣的華語教學環境,早年是有華語教學經驗者都迫必急待希望聘為教師,現在要在華語中心擔任教師,必須要經過筆試、試教、面談等步驟,華語中心教師的素質更加大幅提升。
  但是對於華語文產業發展,倒是還有很大努力的空間,英語、西語的語言產業已經很成熟,華語在這方面還有很多要努力,光是這產業週邊的問題就會導致本體無法好好發展,舉例來說:如果夏天進來一萬個想學中文的學子們,食宿、交通問題能好好安排嗎?這些環節很多不是華語文教學單位能解決問題,或是去營造這個大的學習環境,必須有公部門主事者看到這發展,願意建設這方面的環境讓華語文教學單位可大展身手。
  近年來,海外的孔子學院是華語文教育的熱門話題,有些人認為台灣難以與之抗衡,林繡娟認為不必妄自菲薄,除了孔子學院教師們的教學態度、教學方法、外語能力都與台灣華語教師還有段差距之外,台灣更重要的是可以著眼行銷台灣,澳洲近年來在國際語言教育方面就相當積極,雖然教授的是英語,但真正行銷的是澳洲印象,否則學英文是英國、美國就好了,澳洲能有什麼優勢,澳洲印象這個品牌不單是靠澳洲英語教學機構共同努力,而是公部門出面整合教育單位進行品牌行銷。
  在國際語言行銷展售場合,看到的是澳洲館整體的印象,從標幟、顏色都經過精心設計,拿到的教育宣傳品,打開來就可以發現不同機構提供課程的多樣性,不像一些國家的教育宣傳品,看到很多教育機構提供的課程是大同小異,想參加者就不知道要如何選擇了。
  華語文產業發展是會持續下去,何時能成熟、能發展到什麼態樣都是要靠公部門與教育單位的合作,才能使這產業樣貌很快呈現出來。林繡娟Email:hchlin@sce.pccu.edu.tw(廖賢龍訪談記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