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當下就作的泰北志工教師計劃】天主教明愛會泰北文教服務組張正瑤老師


  泰北華校過去幾年雖然有些擔憂政府的關懷會…,但來自民間的關懷卻持續不斷,讓一些位處於深山或偏遠的華人村子,即使不具台灣或泰國的國民身份而不能離開村子太遠的華裔子弟還是受到了外界些許的關懷。許多宗教、慈善、學術團體紛紛前往泰北支持當地華校,天主教台灣明愛會也是其中一員,近三十年來持續的在泰北服務已形成其特有風格:當一所華校受到其他外界關懷而有資源持續進入之後,台灣明愛會就將原本補助的經費與資源,轉進更小更偏遠的華校
,讓泰北資源得以分配均衡。

  明愛會泰北文教組主要從事泰北華校的教師培訓工作,教授課程包括:中文、英文、數學及電腦,還有僑校行政或學生心理輔導、健康保健等課程,曾有贊助機關認為,訓練華校老師只要著重中文即可。張正瑤表示,泰北華校雖是補習學校性質,但較大的華校已經推展邁向正規學校的型式,泰北的學生每天早上去泰文學校上正式課程,晚上到華校上中文課 ,也包括一些數學、電腦等學科課程,為什麼?為了加強偏遠山區華人子弟出社會及升學的競爭力,不得不增加除中文之外的其他課程。之前我們得知回台生升學的青年,從未接觸過電腦而不知所措,泰北華校的第一台電腦由明愛會提供,並大力推動建立電腦教室,目前有300名以上學生的華校,都已有電腦設備。
  僑校行政也是一個很特別的課程,舉目環顧世界各僑校,很少有人針對僑校行政進行研討,泰北文教組在泰北特別開設這一課程,「先教他們作夢,才知要如何追夢!」張正瑤老師表示,之前沒有行政概念,是許多華校存在的現象,所以開這門課是讓學校校長或主要行政老師知道,如何先規劃出一所學校藍圖,然後該如何去依這藍圖規劃出校務發展。無論大小學校都想擁有電腦設備,其實此一需求並不是很困難,問題是否有經費聘請教師教授和願意負責管理,因此,泰北文教組就會對申請電腦的學校要求,首先需要派出兩名老師參加電腦電課的培訓,一定要有老師負責擔任教授電腦課程,學校才能申請到電腦等設備。
  泰北文教組希望各華校的內外相關文件資料,作出一式三份,一份校長、一份是執事者、一份給對外相關補助單位留存,這樣是預防減低執事者,一旦離開學校後未必會交接給下一任,使得學校能尋求的資源途徑變少,或是學校財產不清楚。製作學校財產清冊也是一大重點,泰北文教組每半年都要跑遍95所大小華校,到每所華校時都會看一下學校資產狀況 ,如果上半年提供的字典、教具等資源都還在,就會再繼續補充捐贈相關教具或書籍等,反之,如果感覺有短少(學校不認真管理),暫時就不提供新的資源給該華校,給真正需求的而又渴望的認真學校。
  有時候給予信心也是泰北文教組的工作,一個村子的老校長突然過世,村子內完全找不到可繼任的人選,後來只好找最資深的老師繼任,但那老師認為本身只有小學三年級的中文程度,跟本不敢擔任校長一職,參加一些研討會或活動時,也不願出席或是不敢發言,無形之中讓學校無法獲得外界注意而喪失尋求資源的途徑,泰北文教組就必須鼓勵及協助這位繼任校長,補充他更多學校行政概念,如何規劃學校,進而向外界尋求資源。
  問到張正瑤老師:泰北文教組的志工計劃發展方向為何?張老師說:「沒計劃,當下就做而已。」大、小學校的問題都不一樣,視各華校在教學和設備上的需求而給與不同的協助,僅盡力而為。明愛會能招募到幾位志工或是募集到多少經費或物品就做多少,明愛會的每一分經費都是善心者捐助。泰北文教組跟泰北華校已是朋友關係,平常往來不講「應該」而是以「可以」來鼓勵華校的發展與運作。
  比如說協助興建一所學校圖書室計劃,單純是看到一些華校子弟因幫助家計而失學,不希望他們因此而放棄已經學習到的基礎中文,進而喪失學習中文的機會,所以開始幫忙募集中文圖書

,並且貼補經費讓華校老師有人願意管理該圖書室 ,讓一些失學的華裔子弟還可以借書來自我學習;此計畫以有意願配合的華校開始推動,由華校每個班級選出圖書股長,讓圖書股長來管理借還書籍的事宜,鼓勵學生閱讀的興趣,或一個班一班帶去借書,穩定後推廣到整個村民可以來學校的圖書室借書或閱覽,最後再讓周邊的其他華人村子弟都可以來借書。這樣工作的產生就僅是不願看到失學的華裔子弟沒有自我學習機會而已。
  華校教師的流動率高達三分之一甚至於到二分之一,有些老師在泰北山區各華校到處竄,挖角現象也不斷,嚴重影響學校教學品質。有鑑於華校缺乏橫的聯繫,泰北文教組在多年前即鼓勵當地華校需組織教師聯誼會,目前清邁、清萊各自成立教師聯誼會,這對華校素質、運作、人事變化都很有幫助。有許多事不是我們外界能插手,還是需要他們自覺處理,我們只有從旁鼓勵與協助罷了!
  三十年過去了,華校老師經過培訓後也產生改變,張正瑤老師說她參與泰北文教的工作才十年,十年前到泰北時,多數老師帶有濃厚的雲南腔,有些年紀稍大卻有豐富的國學常識,在參加教師研習時,有看報紙或是批改學生作業,完全不在乎我們年青志工教師的存在,張正瑤老師要求學員老師們,要為人師首重學習尊重,並傳授尊重的禮儀。如今,僑委會與明愛會發出的教師結業證書受到泰北華文教師的重視。志工教師們是以學員在研習期間的表現,如認真態度、學習的進步以及考試評分,重要的是前兩項,頒發優異者獎金。
  這種培訓有實質作用嗎?今年一月張正瑤老師在泰北時,有一位華校譚老師(45歲左右)很得意的對她說:「我白天到泰文學校兼教中文,週六、日還到幾個單位趕場,地裡的工作就請人照顧,我沒想到教中文也有出頭天讓我發了。」私下透露所拿到的薪資是一般華校老師想像不到的高水準。真的要感謝明愛會每年派志工教師來為我們舉辦的師資培訓,讓我學到許多教學的方法,還有我的發音沒有雲南腔是不是?該老師的確沒有雲南腔了,他參加10多次的培訓課。現在教學也知道要如何備課,上課不單是領讀課文,還要會說課文故事給學生聽。泰北文教組更培養了華校老師知道「我要什麼? 」不再是單純地只接受外界給的訊息,這也是泰北文教組招募志工老師時,要求至少具有三年教職經驗,因為泰北華文教師不再是以往單純的給什麼就學什麼的情況。
  泰北華校概況是:一個中型的華人村約有300戶居民,華校學生約有400位左右。大型華人村約有500戶以上居民,華校學生約有800名。小型華人村100戶以內,華校學生約60~70名甚至更少。學生最多的前兩所華文學校的學生數分別是2000名及1500~1600名,主要是所處位置在平坦的地勢,所以吸引很多人民聚集。但一些大型學校有許多學生後,已具有經費資源,要加入泰國教育立案,要有許多資歷的規範限制,很多學校就沒有去申請。目前泰北91個華人村有95所華校,僅有少數村子是因個別關係出現一村三華校現象,多數是一村一華校,泰文學校的下課時間是下午三點到四點,學生再到華校上課時間多半是下午五點半到七點半及週六上午;少數大型學校是清晨先到華校上課後再去泰文學校,晚上再到華校上課,週六則是從早上到下午三點半去華校上課。
  天主教明愛會(CARITAS)是每一個國家的天主教必設之愛德組織,台灣天主教明愛會成立於五0年代,民國六十九年,兩位輔大社會系同學隨同明愛會一名志工於暑假前往泰北問卷調查,歸類出有醫療、農業及文教三方面的迫切需求,經與救總研究後,救總接納農業方面的服務並與我們在醫療服務上的合作,而文教方面的服務工作,由明愛會負責。明愛會有許多有愛心的志工群,我們願是細水長流持續的奉獻,所以泰北的文教工作至今已快三十年了!
  2008年泰北有95所華校,明愛會在泰北的服務,每年接受泰北培訓的老師超過450位,2009年接受薪資補助的教師有40位,認養學童達1107名,補助4所學校興建校舍、廁所,捐贈電腦10台,寄出衣服及文具等物品98箱。(廖賢龍訪談記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