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華人佔總人口數將近三成,是馬來西亞少數民族中最大的族群,文獻記載最早的華人移民大約出現在1400年,當時的男性移民大都和當地女性通婚,生下的混血兒亦稱為「峇峇」、「娘惹」,也統稱「海峽華人」。十八世紀馬來西亞是英國的殖民地,因為開發與建設的經濟需求,從當時戰亂中的中國南方引進了大批「新客」,從事農事或苦力工作,英國政權透過華人甲必丹對華人的影響力逐漸穩固了自己的統治權之後,開始對這些華人的祕密會社進行諸多限制,乃至從二十世紀初到二次大戰期間,華人甲必丹制逐步廢除,馬來西亞的華社領導地位轉至商人和企業家手上。
二戰之後,馬來西亞在英國的倡議下,推行馬來亞聯合幫(Federation of Malaya)計畫,將戰前的三個行政區統一起來由中央政府管轄,馬來人組成全國性的統一機構(United Malaya National Organization,中文稱作「巫統」),華人則成立「馬來西亞華人工會」(Malayan Chinese Association,簡稱「馬華工會」),加上印度國大黨等其他團體,一起帶領馬來西亞走向獨立。
一九七0年以來,馬來西亞陸續頒佈新經濟政策,為了平衡企業大部分持有權落在外國人和「其他馬來西亞人」(大部分為華人)手上的情況,欲保障「馬來人」本身的利益,所以從法令著手多所設限,華人在政策性的限制下,通常只能憑藉自身的力量經商、辦教育、爭取權益…等,著名的馬來西亞獨立中學系統,便是由華人自行出資,為了讓後代接受完整的華文教育而以鶴立雞群之姿廣設於馬來西亞各地,長期以來訓練出一批中文程度足以媲美母語區的華裔學子。(葉育婷整理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