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華裔子弟返台學中文】麥迪遜中文學校前校長謝滿瑜



  2008年帶著小孩回到台灣就讀台北市的一所小學,美國威斯康星州(State of Wisconsin)麥迪遜(Madison)中文學校前校長謝滿瑜校長認為,給小孩兩年的時間完全沈浸在一種語言環境下,那語言就拿不走了,會一直跟著小孩成長,閱讀是華裔子帝學習中文時,應該被重視的學習能力。

  謝滿瑜校長過去一年帶著小孩回到台灣就讀台灣的小學,就是希望小孩的中文程度能明顯有所進步,根據以往經燕,帶小孩回到台灣的時候,前三週都不說中文而只講英文,等返回美國後,可以持續說中文約2~4個月,然後又只說英文了;這次回到台灣,小孩就讀國小三年級,2009年暑假就要返回美國,過去近一學年的中文學習讓謝校長對華裔子弟回台灣學中文有很多的感想。
  謝校長的小孩在台灣就讀的北市小學有一個華裔子弟的計劃,每週會多讓華裔子弟多上兩小時中文課,早晨也有輔導課程,幫助華裔子弟學習中文。雖然考試還是會帶來挫折感,不過重要的是培養出小孩閱讀中文書籍的興趣,現在每週會陪著小孩借兩本中文書來閱讀,以往小孩都會選著字少的繪本,近期已看到小孩又多拿一本以文字描述動物故事的書籍而非繪本;但是小孩讀一下後就不再讀了,探究原因是小孩看到的第一篇文章故事,動物主角及故事內容並不吸引人,所以就不再讀下去。
  謝校長拿起那本書翻了翻,知道其實該文章後面還有其它動物的故事,所以找了篇以狗為主角的文章,小孩又有興趣讀下去了。謝校長發現到華裔子弟學習中文,聽與說的能力並不差,但讀與寫的能力因為沒有環境配合,所以這方面的能力就不容易培養起來,那麼回到台灣要學習其它學科時,因為受限閱讀能力會使得學習其它學科的速度受到影響。
  謝校長認為,未來該校會加強閱讀課程,但是找尋適當教材很重要,海外現有的教材偏向文化與藝術,但小孩普遍能接受的動物為主題材很少,選擇動物為主角的題材是因為容易吸引小孩產生閱讀興趣;以該校學生對端午故事都很有興趣來看,也可以選擇中國節慶故事的書籍,不過,目前看到的這類中國節慶故事內容比較偏向適合大人閱讀,所以選擇教材也會是一重要的準備工作。
  至於該中文學校所處城市主要是依靠一家大學的分校校區、一家大公司及一家大醫院而聚集居民,1996年開始出現外來人口增加情形,台灣與中國大陸的人數約略是1:1,也因此在使用拼音系統及字體不同情況下,原本一所的中文學校出現分離,中國大陸移民自行再成立一所中文學校。目前中文學校的老師有6位,其中2為是台灣移民,4位是中國大陸移民,大家相處很愉快,完全以學生為中心考慮校務,沒有政治意識在其中。該校不教拼音而是直接教學生識字,隨教學需求曾使用過台灣→中國大陸→自編等不同教材,學生從4歲到16歲都有,學生中文程度差異很大,每週上課時間是從11:00~12:30,租用當地大學教室,所以受到大學活動影響,一學期約有13~15次的上課次數。(廖賢龍訪談紀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