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華語熱對美國東部的維德中文學校帶來的影響,最主是非華裔學生前來中文學校就讀的人數激增,學校因此開設CSL班(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但受到財務支出影響,不得不限制CSL班佔中文學校班級的額度在一定比率之下,以免產生中文學校的量變帶來質變。
劉景秋博士笑說,本身是理工背景的博士會跳入中文學校的教務行政,主要是本身當學生家長開始,便相當注重小孩的中文教育,對中文學校的事務也很關心並參與,最後就直接跳下來管理教務行政。
該校受到全球華文熱最大的影響是非華裔學生激增,所以為此必須在一般以華裔子弟為主的中文班之外,再開辦一個CSL班級,以提供對於這些非華裔或家中確實無法提供中文語言環境的學生有學習中文機會,但受到財務影響,也就不得不把CSL班限制在一定比率之下,以免中文學校的財務更加惡化。
劉景秋教務主任指出,目前該校對CSL班級是採兼而有之、無邊界及多元學習的策略來因應,該校CSL班是分為三階段,一共要6 年才能結業,結業後再升到會話班,一班約有20名學生,現階段有4個班,CSL教學目標則是以語言學習為主。該校的CSL班級是從過去五年開始大量增加,學生主要來源為:(1)領養小孩,非華裔家庭領養中國小孩的父母為了讓這些小孩還可以跟其祖國文化有所接觸,往往不辭開車辛勞,把小孩送到中文學校學習中文,目前這類學生佔CSL班級的四分之一。(2)家庭是說中國方言的學生,比如說父母都是說廣東話等的家庭,家中無法提供中文語言環境,就把學生送到中文學校。(3)父母已是第二代以後的華裔子弟,父母本身雖是華裔,但可能已經是移民的第二、三代,所以本身也不會說中文。(4)外籍人士,就是非華裔的人士。
中文學校面對CSL這種班級的激增,也面臨很多的挑戰:(1)投入的資源,因為這類學生增加所必須投入的資源,有時會影響到學校財務,有些學校認為開設CSL班就是找到金雞母,其實未必全然如此,該校的操作成本就出現全年收入6萬美元,支出卻達8萬美元,8萬美元中的清潔費支出就要1.6萬美元。(2)營運的不確定政策,該校著校長是採一年一任,所以有時候無法維持一項政策的穩定執行,面對CSL班的教材課本該如何選用就是一項問題。(3)雙軌運作,以其中文學校是只有華裔子弟為主,現在增加CSL班之後,有些教學方法或是教材等就必須採用不同的方法或版本。(4)師資缺乏,教授CSL班的學生不可能等同於華裔子弟,尤其是CSL班的老師更需要專業教學技巧及解說能力,這並非中文學校可以因應。(廖賢龍訪談記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