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讓孩子愉快學中文】蘭莘中文學校校長Dennie Hoopingarner

胡丹尼、鍾玉琴校長夫婦
  
  他是密西根州立大學的教授,也是當地中文學校的校長,他當中文學校校長的治校理念是把孩子留在中文學校愉快學中文,一個簡單的治校理念卻幾乎是北美中文學校面對高年級學生去留的一大難題,然而他做到了!
  胡丹尼校長本身任職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Center for Languag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CLEAR),CLEAR發展出來一系列工具是利用Web 2.0優勢來加強新的語言教學與學習方式。如果登入http://clear.msu.edu/teaching/online/ria/後,還可以免費使用其中工具進行華語文數位教學,對於學生學習華語文的中文字寫作練習,更有驚人的歷程展現,可以幫助老師正確指導學生書寫中文字。
  胡丹尼校長戲稱他是幾年前來台開會時,學校董事會趁他不在而通過指派他擔任校長,這回又來台開會,不知回去會發生什麼狀況。胡校長認為他的治校理念或許和部份中文學校有所不同,他重視如何讓學生有意願在中文學校學習華語文,所以進行分析後發現:學生會慢慢離開中文學校而不願意學習華語文,最大問題出在中文學校給的功課往往過多,以及主流學校有很多活動,造成學生捨中文學校的學習而參與主流學校的活動。因此從解決問題著手,開始減少該校學生的中文功課,增加更多的活動,尤其是文化表演機會,結果高年級學生留在中文學校繼續學習的意願大幅提高。
  此外,還取消以往「學生不可以當老師」的政策,讓高年級學生在文化課擔任教學工作,這工作並非助教性質,而是稱之為「學生老師」,更貼切的叫法是「教練」。也就是讓高年級學生擔任文化課的老師,該校文化課的扯鈴班即是由高年級學生擔任教學。別以為就是教教扯鈴而已,擔任「學生老師」者必須跟校長一起開會擬訂全學期的教學計劃,學校會付薪資給這些「學生老師」,教學的時候還會安排志工家長在現場幫忙維持班級秩序。
  這樣的作法有幾個好處:高年級學生成為「學生老師」後,必須建立老師的內涵,會詢問同儕意見並進行討論來設計教學內容,因而產生同儕效應,帶動其它同學一起參與,對學校的凝聚力也更強,這些學生自然留在中文學校的意願提高許多。此外,美國高中有社區義務服務時數的規定,這些學生在中文學校擔任兩年的「學生老師」,中文學校給予的證明正可以符合社區義務服務的時數,學生與家長當然更願意留在中文學校參與活動。
  胡丹尼校長本身就是學術界出身,當然知道中文學校的老師很多是由非教育背景或語言教學背景者擔任,但他認為透過經驗分享可以彌補很多教學上的缺憾,中文學校一般教學方式會被認為過於傳統與呆板,蘭莘中文學校位處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大學城內,很多家長具學術專長,也樂於分享,再加上該校教育碩士在老師聚會時會帶來新的教育觀念,憑藉著家長與教師們腦力激盪,克服很多教師在中文學校教學經驗不足的問題。
  該校更是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教師被授權可依學生學習狀況教學,所以一位教師或許依學生學習速度教學,一年下來可能只教少數幾課而已,而非一年一本課本的制式教學;這位老師只要跟下一個年級接手的教師告知教不完的進度有那些,就由接手下一年度的老師進行教學規劃。這種作法完全是以學生學習速度為主,不願意因為趕教學進度造成學生囫圇吞棗地學習,這種作法當然會跟家長進行溝通,家長也都能認同並支持這種教學方式。
  胡丹尼校長歸功於蘭莘中文學校得天獨厚的「小」及「地點」,讓他及教師能有很大的空間得以發揮,因為位處大學城內,家長背景都普遍支持學校辦學理念之外,承租的教室就是大學教室,各種數位教學工具都俱備,使得教學多樣化及科技化。「小」是因為該校學生目前約50人,聘有8 位老師,老師很多是具學者身份執教,彼此間的溝通都有一致教學共識。胡校長認為,每個學校都有其可以規劃的特色及辦學理念,或許很多中、大型中文學校不能跟蘭莘中文學校一樣運作,但各校確實可以找到適合該校發展的模式與途徑。
  對於異國婚姻的子女如何學好雙語?胡丹尼博士表示,學理上已有很多探討,這跟他本身經驗也相吻合,也就是異國婚姻家庭的家長對其子女語言教育,最好是父母一人說一種語言,孩子就可以很快使用雙語,否則就比較難以達到讓小孩適應雙語;他本身因為會說中文,所以鼓勵小孩也說中文,其它同樣是異國婚姻的朋友家庭中,雖然也有父母之一是中國人,但小孩的中文程度並不能很好,主要是家庭語言環境的影響,這些朋友們雖然很支持小孩學中文,但在家中沒辦法提供中文環境給小孩使用中文時,小孩學習速度就會受到影響。
蘭莘中文學校網址:http://lansingchineseschool.org/ (廖賢龍訪談記錄)


1 則留言:

ttya 提到...

這篇訪談太珍貴了!
讓我們看到另一個視野的中文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