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提供:育婷
從碩一初踏學術領域以來,都一直覺得班上各個臥虎藏龍的同學們,在課堂裡發表自己的經驗與研究成果,總是讓我這樣資淺的人物受益良多,常常都為了自己能經歷這樣「坐在教室就像環遊世界一樣」的福利,卻無法告訴別人這美好的經驗而不禁扼腕。
每當到了研討會的場合,看到許多其他學校相關科系的研究生能上台分享自己的成果,偶爾感嘆本組同學們擁有更多更優秀的作品卻無法在這些場合一展身手,抱持著「這樣的場合怎麼能沒有海華組的頭銜參與呢?」的心情,手邊剛好又有點現成的資料,所以戒慎恐懼地投稿,並獲得通知得以發表。
完成一個可以發表的東西需要經歷什麼?我想一個有研討價值的主題是第一個前提,這次的主題是整理了自己實習其間的所見所聞,但為了避免呈現出類似「遊記報導」般學術敏銳度不足的觀感,論文裡試著分析整理這樣的現場觀察背後,以什麼樣的資源促成如此的成果,並特別繪製了圖表(如下)以傳達論文主體的概念,
只是研討會上每個發表人的時間有限,大部分的發表人都有時間掌握不恰當的問題,前半部鋪陳的太多,以致於最後的研究成果、結論反而無法好好展現,當天自己也因主持人的嚴格執行「按鈴結束」規範,所以在最後資源整合的部分省略了很多重要的細節,這部分從評論人馮永敏老師(市立教育大學語教系專任教授)的提醒裡受益良多。
關於評論人「出手有點重」這個說法我也是聽了主持人說才意識到的,事實上我一直對於主辦單位特意邀請了專業的教授,閱讀自己的作品並予以指導十分感激,當天十八篇發表文章有八篇由教授評論,另十篇則是研究生與談,我覺得參加研討會其中一項重要的意義就是有機會得到評論人由衷的意見,以發現自己在寫作時考量不足的地方,得到回饋更能增強自己對學術寫作的掌握能力,儘管忠言總是逆耳的要命,然而犯錯及不足那可是只有研究生才有的權力喔!大家不妨趁現在盡情享用。
第三年的研究生涯總覺得該做點什麼作為對學習歷程的交代,表現好的話藉機回饋海華組的大夥兒們,表現不足的地方也請大家對「概括承受」有所海涵,多次研討會聽取經驗下,真心覺得人才濟濟的海華組同學們有著更多更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值得分享給別人,大家一起努力,屬於我們的天空無中也會生有的。(葉育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