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千斤重擔輕鬆拈來 談新編泰北華語教材】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羅秋昭


  羅秋昭女士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資深教授,她曾教過小學、高中,在台北教育大學以教授語文教材教法為主,不但編寫過審訂本國語課本,也寫過「小學語文教材教法」、「有趣的中國文字」、「注音教材及教學法」、「漢語拼音」、「字族識字寶典」等專書,還曾參與僑委會的海外巡迴教學工作,並且在泰北清萊滿堂村建華高中擔任志工老師兩年多,這種不可多得的教學及編輯教材經驗,受到僑委會的委托,編寫泰北版華文教材。
  數年前,羅教授應聘擔任泰國泰北建華綜合高中的校長一職,在近兩年的任期內,以其敏銳的專業素養察覺泰北華校對教材的需求,並在僑委會的邀請下主持編輯「小學華語課本-泰北版」,此繁重編輯工程卻在羅教授專業團隊的付出下以「四兩撥千金」之勢輕鬆拈來,令人驚嘆!

  僑委會一直重視海外僑教及文化薪傳的工作,全球海外華校幾乎都用僑委會編輯的華語教材。僑委會也不斷地改善教材內容,以期符合當地的需要,僑委會的用心可以從全球華文網http://www.huayuworld.org/看出教材的內容及成效。由於教材是為學習者而編寫,不同國情不同族群,對於教材需求不一樣,無法以一種教材適應所有需求者,於是僑委會近年來更積極的投入教材的開發及編寫,例如有中美洲版的華文教材,還有菲律版、泰國版、印尼版等華文教材,主要目的是希望教材不只是教習華文而已,還要教習中華文化及當地文化的融合,促進海外華人對當地文化傳承的認知,這對海外學子認同自己的社會屬性有相當大的意義!
  
  泰北是一個很特殊的地區,那裡住的華人,大部分是當年國共戰爭時留下的孤軍後裔,估計有十萬人左右,那裡的家庭還保留著濃厚的雲南地區的生活習慣,而家裡也以說華語為主要語言,所以在那裡的華校過去一直用的是國編版的國語課本,因為海外泰國版或是菲律賓版教材,對他們來說都略顯淺易,僑委會也為這裡的小學編寫專門屬於泰北版的華文教材。

  羅教授說:「別看一本教材是十幾課,編寫起困難重重,因為要考慮的層面很廣,除了教材本身的特殊性,學習者的能力,還要兼顧使用者的方便性。」
  「教材是因學生的需求而變動」這是編寫教材的原則,編寫「泰北版」的動機是由於泰北華校偏愛「國立編譯館」的教材,國內進入民間編審出版的制度後,不管是南一、康軒、翰林的教材,都是不適合當地來用,主要是因為那是為台灣的小學生而編的,教材內容敘述的是這裡兒童生活的環境,這不是泰北兒童熟悉的事物,而僑委會的海外版教材,對泰北兒童又覺得程度過於淺顯,所以還有很多學校用「國編版」課本當教材;然而十多年前的書,再如何愛惜,長期的回收使用、消耗掉的無法補充,再加上「國編版」未具有泰國當地的文化內容,其實對「泰北」華校來說,並不是一套最合適的教材;因此,僑委會才會興起特地為泰北地區的需求編一套適用教材的想法。
  
  羅教授主持的編輯群主要都是有過編寫教材經驗的老師,有幾位是已退休的老師:李春霞老師、胡曉英老師(曾去泰北建華高中擔任志工老師三年),還有現任老師:趙予彤老師、蔡婉君老師、劉綵荷老師等,他們從2008年6月著手進行編輯的工作,今年3月完成單冊教材,10月完成雙冊教材,一至十二冊初稿算是完成了,目前正進行校稿工作,實在有效率!羅主編謙虛地表示,這是因為編輯群成員都是實務經驗豐富的老師;再者因為有「國編版」的課本做藍本,所以輕鬆許多。

  這套教材編寫原則,有幾個重點:
一、符合當地的需求
  由於泰北家庭說華語的比率很高,華校上課的時數也遠比其他僑校多,因應需要,所以每一冊編寫十五課課文。教材的難易度則是比台灣一般課文淺,比海外華校的課文深一些。考慮識字量及字頻,以常用字為主,十二冊包含了1900個生字,每一課以10個生字為原則,而且是字頻比較高的常用字;

二、符合兒童心理發展
  所謂「學有定則,教無定法」,說明學習有它一定的法則,這個法則就是由淺入深,由易而難的原則。本教材的設計以學生心理發展為主軸,從學生認知能力著手,所以課文的遣詞用字,都以淺白為主,取材則以學童生活相關的材料為中心,兼顧學童興趣,所以教材中選取了一些詩歌、童話、寓言等小品,以滿足學童的需求。

三、符合語文學習的原則
  語文包括聽、說、讀、寫、作五個部分,本教材有可供識字、閱讀的課文,還有對話練習、識字造句、閱讀指導等。每一課都結合五種能力的培養,希望學生學會聽說讀寫的技能。為達到語文---聽說讀寫的學習目標,從第一冊到第十二冊每一課除了課文,還有對話練習及筆順表。

四、符合文化層面
  泰北華校有它獨特的歷史背景,學童不但要認識中華文化,也要認識泰國的文化,對於上一代移居泰北的歷史,也不能不關心,是以每一冊都穿插了兩課介紹泰北歷史地理及風土人情的課文。為提升學童對自己生活環境的認識,每一冊有兩課是當地的生活、歷史、地理及民俗教材,希望學習透過學習語文,認識當地特殊的環境,也期待學生能融合不同文化,熱愛自己生活的地方。例如介紹愛民如子的泰皇、泰國的水燈節、國軍到泰北的歷史過程等等。

五、符合多樣化的教材內容
  本套教材第一冊到第四冊,選用了較多詩歌形式的課文,第五冊到第八冊設計了一些童話、寓言故事等教材,第九冊以後兼融了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及戲劇等教材。每一冊除了課本,還包括了習作、教師手冊,不但給學生讀完課文可以寫習作,作為複習練習之用,還有可以提供教師教學所用的教材分析及教學法。

  教材的呈現方式
一、注音符號和漢語拼音兩者同時存在,而課文中有正簡對照表。本教材從第一冊到第八冊每一課課文都標示了注音符號和漢語拼音。第九、十兩冊只保留注音符號,第十一、十二冊課文不標示任何拼音符號,為的是將來方便銜接中學的語文教材。

二、每一冊十五課除課文外,還有生字、語文天地、對話練習、筆順,其他 等。語文天地包括:字詞練習、句子練習、補充資料等。字詞練習是以課文內的常用字或易錯字,提出來做深入的辨析;句子練習則是從課文中找出常用句子或重要句型,加強學習以深化語文知識。從第一冊到第六冊有筆順的指導,讓學童學習正確筆順,寫出漂亮的方塊字。

三、第七冊到第十冊多了閱讀指導,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第十一、十二冊增加寫作指導,希望學生藉著閱讀課文,進而仿作課文寫作形式,以提升寫作能力。

四、插圖也是輔助學習的重要部分,這一套泰北版華文教材編排精美,插畫精緻細膩,看起來賞心悅目,可以引起學習的興趣。
  
  訪談過程中,翻閱著教授帶來的新教材,因正在進行第N次的校稿,許多頁面上都還是密密麻麻的註記,內容分為:課文、生字、語文天地、對話練習、筆順等五大項,如此架構的基本功,比一般教材更明瞭與紮實了。
  
  在羅教授輕鬆與旁徵博引的說明過程中,感受不到在編輯過程是否遇到困難?羅副教授笑著說:「怎會沒有呢!為了顧及學習者的心靈、為了在教材內容裡不涉及「政治」、「政黨」、「戰爭」、「屠殺」等等字眼,的確煞費苦心,最辛苦的是為了增加教學趣味與活潑的原則,編輯群原本計畫增加「兒歌」的部份進來,但因涉及「版權」的問題,真是讓人傷透腦筋!幸好,腦力激盪後都想出解決的辦法,才讓這份教材順利產生!目前繼續校稿中,力求更好,預定2010年5月,這套教材就可以在泰國的新學期與小朋友見面了!
  
  教材是否合適對學習者的確非常重要!從這次的訪談讓我們對如何編輯富涵特色的地方性教材與對編輯的原則都有了具體的認知,相信這對於在海外從事華語文教學工作的朋友有很大的幫助!
  
  除了感謝羅教授慷慨分享編輯工作的經驗之外,也希望類似如此的具有海外當地史料的華文教材,能越來越豐富,饒益散居在全球各地的華裔學子或各族裔的華文學習者,讓這股「學習華文的風潮」繼續推動!(卓素慧訪談記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