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

【閱讀策略教學】台北市士林國中張月娟



  張月娟老師致力閱讀教學,是因為她深深瞭解閱讀是引導孩子們進入寫作的基礎,但老師們要怎麼教授閱讀與寫作,仍困擾著很多老師。
  
  相對於母語教學者,海外中文老師面對海外學習華語的華裔子弟更是一大挑戰,沒有華語文的環境、老師非教育或中文科系出身、學生的意願不強烈等等關卡都是要克服之處。不過,得過教育部卓越教學金質獎的張月娟老師採用的六個閱讀策略還是對海外中文老師要教授學生閱讀及寫作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張月娟老師談到摘要策略的操作時,特別指出這項策略很容易失敗,所以老師應該要從簡單的文章開始練習,文章要找綱舉目張類型,讓學生一開始就有自信心,當一篇文章的每個章節變成一個個摘要之後,再把摘要組合起來,便是文章的「縮寫」。

  摘要策略具體的操作步驟是:1.第一次請學生摘要一段文章的重要句;2.第二次請學生摘要該文章的第二重要句;3.陸續請學生就該篇文章的每一段找出該段摘要重點句;請學生把第一至第四次的摘要串起來。當學生可以學會文章縮寫後,學生就知道如何在閱讀時,掌握到重點。

  張月娟老師擔任國中學生的班級導師,本身也是國文老師,所以她進行閱讀策略操作時,都是讓學生利用每天的聯絡簿進行操作,一週讀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又切割為四至五段,每天花十分鐘進行操練,有些部份則是利用每週國文課的時候來進行。在進行第二天的活動前,老師會找出幾個好的句子出來讓學生們一起看看,老師給這些句子的評語都是好的,讓學生自行彼此比較;這其中會有甲學生質疑老師為何要給乙學生不錯的評語,而大多數學生認為乙學生的句子算是普通程度而已。張月娟老師說,每個學生程度不同,採常態分班下,她的學生有聽障生及原住民等學生一起上課,她看到不同程度的學生努力就會鼓勵,而不會用一致標準去要求學生。

  第三種的偵錯策略操作則是: 學生閱讀文章前,先告知學生其中會出現的錯誤,讓學生自行找到這些錯誤。這也可以說是一種角色交換,就是學生變成老師,讓學生也感受老師改學生文章的痛苦,所以最好的選材文章是以前學生寫的文章,這些文章本身就存在多數學生容易犯的錯誤。

  操作步驟是:1.不要先學生畫線而是先偵錯;2.要先給學生明確的錯誤數量,比如說一段文章內有4個錯誤,不然學生會疑神疑鬼,到處認為有錯,把原先認知正確的字詞都認為有錯;3.第二次可以讓學生彼此進行討論;4.第三次時,讓學生找到不當詞予以刪除,然後改寫正確詞彙。

  張月娟老師曾經選用過學生以前讀過的文言文改寫成白話文的文章,在第二次時也可以用到問答策略,詢問學生這篇原先是由文言文改寫的文章,讓學生去找出來文章來源是那篇文言文,一方面是喚醒學生舊經驗,教育本來就是舊經驗加上新經驗,也就是孔子說溫故知新;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看到文言文改寫成白話文後的樣子。第三次改寫不當詞,也就是修潤策略的操作,把簡陋文章變成優美文章,這也就是「擴寫」。

  此外,還可以繼續下指令要學生把文章擴展成兩倍篇幅,引導學生從外形、內心、情節著手,而不是以流水帳方式寫文章,學生也可以辨別一篇平淡與精彩的文章。進行偵錯策略時,老師取材文章要多元性,不會讓學生感到無聊。

  第四種策略是預測策略,預測策略與推論策略是不一樣的策略,但兩者類化性高,預測策略讓學生練習「續寫」,也是激發學生的創意,老師選文章要選屬於引起動機的文章,並且在文章何處應該切分開來是經驗的關鍵,操作步驟:1.請學生預測文章接下來的結果為何?可以讓學生進入討論,要選貼近學生生活的文章才會讓學生熱烈參與討論;2.謎底揭曉:可以把文章的後續部份告訴學生。可以同時再採取摘要及問答策略,這策略可以引導學生寫議論文,讓學生發表議論都是對的。

  推論策略的操作,讓學生發表議論是沒所謂正確與否,但必須合理;所選文章故事可以換個條件再讓學生推論,舉例來說「守株待兔」故事,如果把農夫的個性換成是一個勤勞儉僕的農夫,再讓學生來推論接下來的故事會是如何,結果農夫還是檢到兔子。

  第五個是問題策略,這是讓學生進入文章先敘後議的結構,也就是講故事說道理。老師可以提出5W1H(What、Who、Why、Where、When、How)來引導學生,也可以有所變化,設計文章可採用克漏字練習,也就是把一些字詞從文章中拿掉,讓學生去填入適合的字詞。

  第六個策略是結構策略,結構策略應該是老師要最後採用的一種策略,這策略是要學生找出文章結構,練習建立文章大綱所需要的基礎。老師應該找的文章要重章法,最好可以找總題分論法,例如:文章題目是風,第一段是說作者愛春風及秋風,第二段是描述為何喜歡春風,第三段是描述為何喜歡秋風,第四段結與是採排比句。操作步驟:1.提問第二、三段與第一段的關係;2.提問第二、三段與第四段的關係。 最後讓學生可以討論並仿寫出一篇具結構的文章。

  張月娟老師多年採用閱讀策略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她的心得是只要老師步驟慢點,學生是可以跟得上,教學生閱讀文章要先讓學生讀懂,再摘錄要點,等學生會造句、能成段落、會結構組織,再加上廣泛閱讀能有更多的內容取材,學生寫作能力便已完備。

  引導學生寫作時,造句要加情境,學生練習兩個四字詞造句後,要再逐漸增加為三個、四個四字詞造句,然後便可以要求學生寫短文。也可以讓學生練習靜態與動態寫作,運用學生的觀察力取代閱讀,張月娟老師就讓學生以熟悉的老師或學生為對象,以寫作進行描述,這種作法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觀察力與掌握個人特色,然後用豐富詞采進行描述。

  張月娟老師也運用問答策略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並以攝影取景的遠景、中景 及近景練習寫作的描述。張月娟老師指定學生描述回家途中的所見,藉由問答策略引導學生觀察商家的特色、路上發生的動態事件,引導學生用詞彙描寫遠觀、 近看的景象與事件。

  老師也應該收集學生精采的作品,但要注意不要變成少數程度好的學生作品菁華集,讓一些努力的學生作品也能納入精采作品,對這些學生是一種鼓舞寫作的動力。張月娟老師認為培養寫作唯一的途徑是勤於閱讀,學生不會寫作並非是真得不會而是沒有能力。
  
  此外,張月娟老師也說:常有人問她為何敢教國中,現在的國中生又高又壯,又常不聽老師的話。張月娟老師以她長年教育的經驗分享:國中生的外表又高又狀,他們的自尊心很強,自信心卻很脆弱,所以要多給他們鼓勵,建立起他們的信心就可以引導他們好好進行閱讀。(廖賢龍現場記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