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全台第一大縣,台北縣的新住民人口數亦為全國之冠,根據內政部戶政司、臺北縣政府民政局新住民生活適應宣導暨資料庫服務至今年10月10日的人口統計,台北縣目前有77166名外籍配偶,包括東南亞(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緬甸)及大陸地區,他們的下一代所謂的「新台灣之子」,在小學中大約三到四人就有一個,比率可說是相當高,為了因應這樣的潮流,台北縣政府教育局近幾年大力推動多元文化專案,包括多語言繪本教材製作、多元文化推廣教育活動企畫甄選、多元文化美食節暨新住民家庭環境教育活動、補校課輔班...等等,其中有一項很特別的母語師資培訓計畫,也在整個專案下運作著。
美國因應全球中文熱執行著眾所皆知的星談計畫,其中一個計畫目的是善用當地的華人資源,培訓他們進入公立學校進行中文教學,「台灣版的星談計畫」則落實在新住民眾多的台北縣,從小學鄉土語言課開始,希望不再是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三個「獨家市場」,很多的孩子也許需要有學習「媽媽的語言」的機會,在這樣的概念下,丹鳳國小連續幾年承辦了「越南語師資培訓課程」,受到越南籍媽媽們的熱烈支持、積極參與。筆者偶然參與其中,負責其中三個小時以「小學語言課程教學活動設計」為專題的講座,藉由兒童教育理論與實務的探討與分享,加上對第二語言學習的概念的說明,我們有了一下午包括講述也讓學員們自行設計主題、活動,並進行教學演示的愉快經歷。
越語教學在師資、教材都十分缺乏的情形下,真正有機會開班的老師們,都必須具備自編教材、自創教學活動的能力,最唾手可得的資源則是各小學圖書館中來自教育局統一配給的多元文化繪本,有鮮豔活潑的書本,也有CD錄音檔以及完備的學習單和教學影片,CD首創每則故事有七個語言(中、英、日、越、緬、泰、印尼),故事取材於各國的民間故事,是很便於取用的教學資源,然而,如何適當的運用則大大地考驗著老師們的教學專業,基本上學習越語的小學生一般大都為零起點,主要原因有可能是在家裡,母親必須捨棄母語而使用容易融入生活的中文進行溝通,所以孩子們從零起點學習一個陌生的語言對老師來說十分充滿挑戰。首先,必須先掌握語言教學的目的,以外語學習而言,重視的是溝通、文化、知識連結等向度,對老師來說較容易的取材模式是主題式及任務式教學,再者,對於學齡兒童的教育而言,班級經營對學習效益的重要性絕對遠大於課程內容本身,因此在第二個講題,我們分享了一些實用班級經營小技巧,例如有效的加分制度,能讓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練習活動(遊戲)、運用簡單的肢體活動增加趣味性...等。
這一系列的師資培訓計畫將持續五週共計三十小時,「台灣版星談計畫」正隨著愈趨多元的人口組成和多元文化的風氣默默地進行著,始於台北縣,其他縣市是否也面臨著同樣的教育問題?對比美國的種族語言政策,台灣的民情、走向有哪些相同和相異之處?會走向什麼樣的遠景?在這個尚屬於「研究處女地」的新趨勢下,有許多的議題值得有興趣的研究者更詳盡地探討。(葉育婷參與記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