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

【德國海外華人研究】蓋艾芮博士《僑居德國的華人之歷史—自1822年起開始縱觀》


左圖:蓋艾芮博士(Dr. Erich Gütinger)
右圖:蓋艾芮著《僑居德國的華人之歷史—自1822年起開始縱觀》Die Geschichte der Chinesen in Deutschland: Ein Überblick über die ersten 100 Jahre seit 1822

照片提供:鳳圻

  投身海外華人研究的德國學者蓋艾芮博士,曾於1977年至1979年來台學中文,發現台灣民眾與報紙傳媒常論及「華僑」二字,反應兩極,或讚揚客居異地開疆闢土的精神,或厭惡甚加以斥駁。「在德國也有許多的外國人,但德國人沒有如此矛盾的想法,德國沒有所謂的『德僑』,所以我覺得很有趣。」

  個人的遷徙會成為廣大群眾注視的焦點,私人行為不再只是私領域而受到公開討論。「美國、東南亞有許多華僑研究,但在歐洲卻沒有。」誠然,近年來有孟虹博士、李明歡博士等研究歐洲華人,仍依舊僅為一小眾群體。蓋博士於柏林自由大學副修漢學,主修新聞。最初是為了解毛澤東的思想而學習中文,續而結識在北京出生、台北長成的妻子。
  
  在德國,相較於其他民族,華人人數遠不及土耳其、南斯拉夫、義大利移民,人數愈多所製造的問題相益愈多。「70年代大陸移民湧入,香港人、台灣人、大陸人對我而言沒有太大差別,在我們眼中,都是中國人。」為此,筆者與之進行兩岸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討論,論調與個人長成背景及學習環境有極大關聯。
  
  撰寫《僑居德國的華人之歷史—自1822年起開始縱觀》時,蓋博士以新聞記者的工作方式蒐集資料,對周遭環境保持高度敏覺性。該書封面圖片即是於美國機構開會時,瀏覽會議室牆上照片、圖片,竟發現其中一張圖片標有「公車上的中國人」,於是花費許多時間對畫家歷史背景調查。進行歐洲華人研究「找資料」絕非易事,受兩岸政治意識左右,隨時變動。近十多年來,研究者日益增多,得互相交流、旁徵左引、東西逢源,該書大部份為德國官方資料,也受到梁實秋的啟發,亦肯定龍應台的中德文化觀察。對蓋博士而言,撰書最有趣的部份為「追溯中國人赴德之起源」,因時間一再拉長延續,於是博士界定為「頭一百年」的歷史鋪陳,研究領域的前途緊繫於中國未來之發展與起落盛衰。
  
  對於教授第二代的德國華裔青年,就語言部分,他認為基本上是將「中文當作第二外語」教授,繁體、簡體字應當配合時代趨勢同時傳授,這與政治認同無關,而數位教學之必要性則有待考慮。最後,對於德國華人未來人數走勢(可能是十、二十年之後),蓋博士認為整個金字塔人口底層的人流動率依舊,華人移居歐洲比例有增無減,「光線愈來愈強的地方,影子愈來愈大」,同樣社會矛盾愈強。

  但筆者認為隨亞洲經濟實力的明顯提升,華人遠赴歐美追尋新天地的情形將日益降低。無論如何,德國華人將會持續地被寫入歷史,成為海外華人研究領域中不容忽視一環。(張鳳圻訪談記錄)

簡介:
蓋艾芮博士 (Dr. Erich Gütinger)
柏林自由大學博士主修新聞,副修漢學,亦具政治學背景;
曾任教於柏林自由大學漢學系,現職中德、德中翻譯(國家鑒定漢德德漢翻譯;
獨立執業 (Selbstständig) 十五年來在 Volkshochschule Steglitz-Zehlendorf 當中文老師;
為柏林中文學校主辦之「2006年德國中文學校聯合會年會暨第六屆華文教師研習會」受邀講者。

1 則留言:

Think differently, Breath freely 提到...

I have read it about DR.Erich. Thanks. Harry from Zhongshan